close
2005/09/04 - [ 工商時報/經濟教室/07版]



  哈佛商學院能執世界牛耳,當然有其歷史背景,但也緣自其教育理念。哈佛對商業世界領導人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態度」有相當獨到的體認和教學實踐。



  今年八月中,亞洲各大學商管學院七十位教授同時參與哈佛大學「參與者為中心的學習與個案教學方法」工作坊,個人代表政大前往,得到深刻的上述心得。



  相對之下,台灣的商管教育過分偏向「知識」的傳授,對商業世界所需的技能與態度的重視與傳授都不足。哈佛派出多位資深教授,以個案方式演練給學員看,透過個案教學才可同時達到知識、技能、與態度三方面的培養。



  台灣教授以講課為主吸收有限



  「知識」部份,強調理論、架構、工具、企業的各式功能(如五管 )、組織設計等。一般台灣的教授以講課為主,輔以演算的作業,這種授課方式的獲得的知識,其吸收的效率及定著性(retention)有其極限,其活用性也看個別學生的造化與能力。



  「技能」則是分析能力、機會辨識、替代方案的構思、優先順序的排定、溝通及說服能力人際關係、團隊效率、領導能力等。大部份的教授都會同意這些項目的重要性,但是,有多少台灣的教授把這些項目融在教學之內,以及如何加進教材之中,才是重點所在。



  至於「態度與世界觀」,包括付諸行動的勇氣、承擔責任、自信、不避諱模糊,不因資訊不完整而不安、有同理心、對人性及企業的目的,與領導責任之認識,想像力與願景,終身學習等。這些項目,台灣商學院教授在教課時可是不太在意,哈佛的每一個個案都要求參與學員獨立作出決定,而且經常是在資訊不完整的情況下,要交出專屬個人的觀點。



  鼓勵學生不怕犯錯但了解冒險極限



  就哈佛的看法,商管教育應鼓勵學生不確定、不怕犯錯,對未來可能的情境,多所想像與熱忱。但同時也得了解,冒險犯難的極限,而不致於變成一個沒有紀律不負責任的決策者。



  商管教育只是為了畢業之後的第一個工作嗎?進入職場之後的五年,十年,十五年後,還能有傑出表現的元素是什麼?哈佛自許是在訓練「未來的領導者」,特別重視整合與決斷能力,MBA畢業生對此當然要熟練,作為入門工作的基本分析技巧,畢業多年的校友則普遍認為,更重要的是:1.正確定義問題的能力,2.有效團隊合作的能力, 3.傾聽的能力,4.選擇及評估其他方案的能力,5.發展完整行動方案的能力,其中多屬於上述的「技能」範圍。



  至於各種管理功能領域的「知識」,以及理論、觀念與架構的「知識」,不管是剛畢業或畢業多年的校友,其優先秩序都不如上述的「能力」培養來得高。在校友的眼中,「分析能力」只和理解「倫理」、「法律及政策法規」、「社會責任」等的重要性伯仲之間。



  讓學生調整態度學習做決策者



  哈佛MBA碩一的十一門必修課全部用個案,一年下來大約要討論三百個個案,平均每天三個。哈佛認為用個案教學才能將「知識、技能與態度」三者同時整合在一起傳授給學生,他們在這次工作坊用了二、三十個個案來示範各個功能領域(包括比較量化的科目)都可以用個案來教,學生要配合課前的預習與演算,尤其是態度的調整,用個案讓你站在決策者的角度,學習作決定。



  站在台灣的我們,能自我解釋說台灣商學院教出來的學生,不全是領袖人才,只是「功能性的經理人」嗎?或者辯說,十五年後的成就和早年MBA教育的關聯性不高,試圖迴避哈佛商學院挑出的教育問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