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10/26 - [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D3版]



今年是《財星》雜誌75週年紀念。話說1929年,美國進入經濟大恐慌,也是亨利魯斯成功地推出《時代》雜誌之後的第6年。31歲的他,再提出一份商業雜誌的構想──「正確地、清晰地且具體地描述『現代』企業,將會是新聞史上最重要的任務」(the greatest jour nalistic assignment in history)。巧的是,財經領域的另一本雜誌,《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也是1929年創刊。兩者至今堪稱是美國甚至國際上很有影響力的雜誌,先後在1年內誕生。(不景氣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當時他們判斷這個不景氣會持續一段時間,但董事會仍以8:2通過。從提出概念到正式出刊,只經過4個月籌備,並沒有進行什麼焦點團體訪談,也沒有試刊號。《財星》將售價訂在1塊美金(現在是7塊美金),當時星期天的《紐約時報》5分錢就可買到(現在是1元)。



  雜誌裡用了很多一時之選的照片與插圖,這是當時其他雜誌前所未有的創舉。魯斯啟用了很多尚未成名的寫手及攝影師,他們後來都成為名家,顯示他有識人的慧眼。此一創新的手法也奠定此一雜誌的基調(例如:從什麼角度拍企業家的什麼姿勢,如何拍出公司的規模與風格,如何拍出企業最關鍵的活動)。



  《財星》的定位是不為企業辯護,也不是為企業做廣宣,魯斯和他的編輯想提供的內容,是讓大眾了解這世上企業實際運作情形。《財星》的故事報導很多元,包括企業家個人剪影,賢達人士對企業的看法,科技進步及被採用的過程,但主要的核心內容還是在解釋公司如何運作,記者及研究人員透過深入的訪談與報導,讓讀者了解公司是如何賺錢,人們如何變成富翁。



  第一期曾介紹了Swift肉品公司,其中有一張照片是一整隻豬的每一吋肉,在肉品公司是如何被用來加工製造與賺錢。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財星》希望給讀者的不是一些抽象理論,而是真實生活中的東西,偉大的雜誌多半是建立在這些正確的願景上。



  《財星》如同美國多數企業,在過去75年中也發生許多改變,例如: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缺乏紙張的時候,財星也做因應沒用那麼多上光的內頁,封面也以較簡約的方式呈現。二次世界大戰後魯斯將《財星》重新定位成「協助美國企業在國內外的成功發展」。歷經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及科技的銳變,編輯們也一路不斷地適應或引導讀者的興趣,如對政商關係、資本市場民主化,還有科技轉型力量等,都成為雜誌的主軸。他們製作的財星500大、1000大,後來都成為企管社經研究、重要的指標。



  能存活75年的大眾「商業雜誌」並不多,財星全球目前銷售量有4 80萬份,讀者群中高階主管居多。過去20年隨新經濟興起,也有很多新的商業雜誌誕生,如:《Inc.》(1979年)、《Business2.0》(1 997年),但大都還不足以撼動《財星》的地位。國內的商管雜誌也是人才輩出,從管理雜誌、財訊、商業週刊到數位時代,哪一本才能不被時代、科技、產業的變遷所淘汰,也能依不同世代跟隨或引導讀者的口味,與時俱進地成長?若能仔細研究《財星》雜誌75年的沈浮變化、物換星移,如何實踐創刊時的使命,可能對如何創設及經營一本具有影響力的雜誌有些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