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推薦序及導讀 (80)
- Jan 17 Tue 2017 17:53
〈洞察巨微 獵農雙融〉—寶鼎《小數據獵人》推薦序
- Sep 08 Thu 2016 10:48
〈創業與投資做中學〉—野人文化《創業投資聖經》推薦序
- Nov 10 Tue 2015 08:47
〈你有放眼世界的白日夢嗎?〉大是文化《經營我的白日夢:孫正義教我的最強本領》推薦序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 May 12 Tue 2015 11:53
〈以新思維運用資源,翻轉世界的未來〉_大是文化《資源革命:如何抓住一百年來最大商機》推薦序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 Mar 04 Wed 2015 09:30
公司無法超越經營者的器量。天下雜誌《京瓷哲學》推薦序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 Oct 08 Wed 2014 14:27
浮現中的亞洲經營典範,商周《亞洲企業正在征服全世界》推薦序
- Jun 11 Wed 2014 10:44
最有啟發性的創新平台,《TED最撼動演說101》推薦序
- Dec 19 Thu 2013 16:54
歐洲文化首都與都市再生_遠流《歐洲文化首都:這些年教我們的事》導讀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溫肇東博士
- Nov 26 Tue 2013 11:46
創業三人組的生命故事。《創趨勢,我們不做me too》推薦序
「文化長」是一個時髦的頭銜,在企業轉型、從製造轉向服務或品牌的課堂上,我都會談到「文化長」在未來企業組織中的重要性,將不亞於其他的高階主管(CXO)。「文化長」在實務上其實沒有太多可參考的案例,尤其是台灣。我所認識的第一個文化長──陳怡蓁,以這個身分書寫的《創趨勢, 我們不做Me Too》正是及時雨,為管理學界、為台灣正尋求轉型的企業,提供了淺顯易懂、真實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企業文化」是如何成形、運作、傳承、交棒,以及度過危機的實證;對「文化長」可為企業及社會帶來什麼價值,也有第一手、極生動的敘說。
這本書我花了比平常更多的時間仔細閱讀,因為怡蓁實在寫得很用心,我深怕漏掉字裡行間重要的「文化意涵」,或「企業文化」的重要線索。我必須說,我是熱淚盈眶地看完第三部「文化的驗證」。那是市場信譽的危機大考驗、企業的生死交關,尤其剛當上執行長的陳怡樺,在日本五九四危機的記者會上脫稿演出的道歉聲明,強調是「為了創新而犯錯」,讀時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怡蓁寫得太精采了,還原當時的經過,畫面一一浮現,公司每一位幹部的心情、表情、動作都躍然紙上,尤其是陳怡樺上陣前的細節,以及在危機處理時為問題定調(frame)的睿智,可以拍成很感人的電影,將會是「企業文化」及「危機處理」的重要教材。
- Nov 26 Tue 2013 11:43
日航V型反轉解密 。《稻盛和夫如何讓日本航空再生》推薦序
自從稻盛和夫接掌日航董事長,擔負起其再生的任務,我就很想了解其作法和成果。沒想到「經營之聖」稻盛先生奇蹟似地只花了兩年八個月,就讓日航轉虧為盈又重新上市。這個再造(turnaround)的過程應會成為企業管理的經典,也很高興有這樣一個作者群將其經過很真實生動地做了紀錄,我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本書所描述「破產前的常識」:「國家航空不會垮」,「從不質疑成本是否有必要」,「事業計畫不是由自己擬定」,「別的部門如其他公司」,「比顧客重要的是工作手冊」,「經營是經營、現場是現場」等。這些不只是日航,也是許多大型公司或國營企業的共同現象,只是嚴重程度的差別而已,相關的經營者、幹部、或員工看了應該會冒一身冷汗吧!
- Oct 09 Wed 2013 08:02
包容異文化。《CQ文化智商》科管百大書評
台灣想走出代工的宿命,企業希望轉型升級,極需補強各種能耐,而其中最缺的可能就是「文化智商」。同樣的,近年來在推動「品牌台灣」或「行銷台灣」,也和文化智商高度相關。「文化智商」簡單的說,包括對自己文化的理解,台灣的文化到底包含些什麼?什麼代表台灣;及對異國文化的包容與處理,亦即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我們可與異文化的人們有效互動的能力。這樣的能力過去在我們的教育及養成的過程中,是非常的不被重視與不足的。
台灣的人因為島國或近來「鎖國」的緣故,很容易「自我感覺良好」,除了客戶及工作上的需要,我們不太努力也沒興趣去了解他國、或關心鄰國事物,所以我們對東南亞鄰近文化的了解,說不定沒有歐美來得多,而且多半停留在觀光的層次。即使在福島事件,我們表示的熱情與巨額捐款,可能也因不諳日本的文化,或文化智商不夠,在處理上沒能得到相應或適當的回報。
- Oct 04 Fri 2013 21:36
半農半X—在地與創新的生機。推薦序《來自土地的夢想事業:台灣食文化品牌創業紀錄》遠流
台灣過去的繁榮從加工出口區到科學園區,從鳳梨、蘆筍、洋菇、三夾板、陽傘、紡織成衣、運動器材、到個人電腦,基本上都是外銷,許多材料也需進口,台灣的「附加價值」在微笑曲線的最底部,相對有限。換句話說,透過微利的代工,但因量大,最大貢獻在就業機會及增加所得,也適時引導農業人口轉進輕工業。因此台灣經濟發展主流論述的基本關懷是環繞在「訂單」與工作上。在全球競爭的邏輯下,生產力是第一要務,為了獎勵外人投資,優惠的措施是必要的,環保、土地、勞工的議題就被妥協了。
- Jul 25 Thu 2013 18:53
看見與聽見,台灣設計師週專書導讀
台灣在過去十年間,設計產業看似發展很快,展覽、國際獲獎的種類與規模都成長很多,從事設計相關行業的人也明顯增多。但這些「量變」是否有帶來「質變」?台灣的生產、生活、及生命都有因此而提升嗎?更有「設計感」嗎?設計在組織內的功能從美工、設計課到設計部;主管設計的頭銜從經理、總監、設計副總、到設計長;最終,設計的價值能否進階到董事會的策略層次?
設計師的五感器官對周遭事物的觀察、覺知與感受應該要很敏銳。一般人很容易「有看沒有到」(Looking without seeing),「有聽沒有見」(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英文說I see,是我「看見」了、明白的意思;說I hear you,也不只是我聽到你說的,而是我明白你話中的意思。能深入觀察,洞識(insight)到問題所在是傑出設計的根本,而其核心就是「同理心」。設計師應真實地過「生活」,真正在「使用」、「享受」各種產品,才能理解使用者的情境與痛點。多去旅行、多念點書,也能增加自己對周遭世界人情理解的廣度與深度。
- Jul 18 Thu 2013 18:55
生存、生活到生命,天下雜誌《生存之道》推薦序
像稻盛和夫這樣一生成功的經營者或創業家本來就不多,像他這樣認真用心寫書,分享生命哲理的人就更少了。由於他是非常多產的作家,書與書之間的內容難免會有重疊,但每本書他都有一個主軸。
這本《生存之道》(生き方)出版的年代,是日本經濟已渾沌了十年的2004年之際,當時閉塞的氣氛鋪蓋在整個社會,他認為起因於日本人找不到生存的意義與價值,和今天台灣的狀態有若干相像。日文的「生」就像中文的「生」,不只是「生存」,也有生活、生命等較廣泛的意涵。
- Jul 15 Mon 2013 17:59
台灣夢的世代挑戰,時報《教出創新下一代: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改造課》推薦序
習進平與歐巴馬「美國夢與中國夢」的對話,引起一些討論。在這兩個夢的框架下,台灣的未來及下一代是否有「夢」的機會?台灣過去半個世紀在兩世代人的努力下,創造了一段經濟奇蹟,及相應的政治與社會創新。但近年中國迅速崛起,美國也不得不關心中國夢對世界的影響,傳統只要努力就會有成果的美國夢,會不會無以為繼。
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最近台灣似乎一直在原地打轉,找不到新出路,我們的下一代是否還有作夢的機會?面對日新月異的進展,網路原住民的新一代會有創造的企圖心及創新必要技能嗎?還是因房地產價格已超過一般上班族的能力,使下一代成為啃老族、月光族,只重視眼前的消費,要如何才能培養下一代開創的能力,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我們過去所熟悉有關創造力、創新、及創業的理論、及方法,都還適用他們的世代嗎?
- Jul 01 Mon 2013 17:58
相隨心轉,商周《富足》推薦序
傳統的經濟學是建立在資源稀少,慾望無窮的假設上。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到羅馬俱樂部「成長的極限」都在強調資源的不足。唯一不同調的是1960年代,高伯瑞(Galbraith)「富裕的社會」(Affluent Society)描述美國到20世紀中葉的發展與繁榮已超越資源匱乏的狀態。之後,七0年代經過二次石油危機,全球環境生態的情況日趨惡化,人口問題、飢餓貧窮的問題看似一直沒得到妥善的解決。
但五0年後兩位作者卻再度提出「富足」(Abundance)的觀念。這只是不同年代都有樂觀科學家的妄想,還是真的有什麼新的證據、新的發展,值得我們重視?
- May 23 Thu 2013 17:55
內向學習,天下文化《發現天賦之旅》推薦序
草莓族、啃老族、尼特族、22K,高學歷賣雞排、或大學生競相去搶國考的窄門,都是這一代年青人的部分剪影與寫照。當然在國際科學、設計、遊戲競賽、海外志工等領域,我們也看到一些英雄出少年的案例。因經濟與時代快速變遷,台灣似乎沒有一個共識的方向;產業轉型無方,能源、文化、教育政策也無法正常地理性討論,社會充斥負面能量,最近整個台灣確實有點悶,也不能全怪年青人。
- Dec 05 Wed 2012 17:53
集結產業文化底蘊 再現台灣風華光景,《觀光工廠再現台灣》推薦序
在一次意外的機緣下,有幸到日本東北參加「國境祭」。九月初的夏末,溫暖的陽光灑落日本十二鄉鎮的聯合祭典,於三個縣的交界盛大展開。兩天的活動,匯聚當地各式特色文化,如燈籠帽子頂在近百位婦女頭上舞蹈,光影婆娑令人難忘。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有形文化資產及無形文化資產相互結合後所產生的光輝。
有人會認為舞譜看似「有形」,但若沒有實際演出,藉由人與人之間互動傳承,是無法完整保存流傳的。以雲門的舞譜為例,如果二十年不跳,屆時人事皆非,想重新再現可能已是新的詮釋了。因此無論有形或無形的技藝,傳承並非只要有一二徒弟即可,在其尚未消失前,要得到社區甚至是社會支持與重現,才能自娛娛人及再創與再生(recreation)。
- Nov 16 Fri 2012 17:42
搭建英雄的舞台,商周《三星揭密:推動第一神話的16位關鍵CEO》推薦序
- Jul 24 Tue 2012 17:37
富可敵國的時代意義,人類智庫出版社《世界真正首富:羅特希爾德家族》推薦序
富可敵國的時代意義
華人常講富不過三代,這是經濟、社會、人類行為慣常的現象,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自然法則?有沒有地域文化的限制?對於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時代會有一些例外嗎?在日本和歐洲我們可以看到有「千年志氣」的達人或中小企業,以其「與時俱進」的專業精神與技藝維持家族的傳統及驕傲。台灣由於日據時代受到限制,無法發展現代企業,從戰後到現在,仍介於二、三代之間,因此尚不足以評斷富能否過三代。反觀中華民族歷史長河裡的大賈大富,卻沒有像羅特希爾德家族,縱跨六個世代,仍然維持其財富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