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化長」是一個時髦的頭銜,在企業轉型、從製造轉向服務或品牌的課堂上,我都會談到「文化長」在未來企業組織中的重要性,將不亞於其他的高階主管(CXO)。「文化長」在實務上其實沒有太多可參考的案例,尤其是台灣。我所認識的第一個文化長──陳怡蓁,以這個身分書寫的《創趨勢, 我們不做Me Too》正是及時雨,為管理學界、為台灣正尋求轉型的企業,提供了淺顯易懂、真實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企業文化」是如何成形、運作、傳承、交棒,以及度過危機的實證;對「文化長」可為企業及社會帶來什麼價值,也有第一手、極生動的敘說。

這本書我花了比平常更多的時間仔細閱讀,因為怡蓁實在寫得很用心,我深怕漏掉字裡行間重要的「文化意涵」,或「企業文化」的重要線索。我必須說,我是熱淚盈眶地看完第三部「文化的驗證」。那是市場信譽的危機大考驗、企業的生死交關,尤其剛當上執行長的陳怡樺,在日本五九四危機的記者會上脫稿演出的道歉聲明,強調是「為了創新而犯錯」,讀時淚水不禁奪眶而出。怡蓁寫得太精采了,還原當時的經過,畫面一一浮現,公司每一位幹部的心情、表情、動作都躍然紙上,尤其是陳怡樺上陣前的細節,以及在危機處理時為問題定調(frame)的睿智,可以拍成很感人的電影,將會是「企業文化」及「危機處理」的重要教材。

這是一本談管理、創業,乃至企業文化的書,也是創業三人組的「生命故事」。草創時期即依三人個性立下核心精神:「改變、溝通、創新」;後來在日本上市,變成一個台灣少數真正「多國籍」的企業,其文化融合的個案在哈佛課堂上被討論過。趨勢的文化如何支撐張明正優雅的退場也很有意思。他們巧妙地和哈佛教授合作「透明金魚缸──真誠對話」的健檢計畫,順勢將接班人陳怡樺推上舞台。陳怡樺也接得很好,藉新人上任,因應策略的改變,將地區組織結構調整成以客戶別的型態。

趨勢三人組都不是正式企管出身,反而不受拘束,走出不一樣的路,包括困擾許多企業的傳承與接班。這些文化上重要的建樹都需要經過溝通、布達,也需要適當的舞台或情境設計。趨勢科技多年來各種重要轉折的活動安排與進行方式,都可看到怡蓁的創意與鬼斧神工。這種隱形能耐可能是一般很理性、很功能導向的管理教科書容易忽略的,這本書剛好補足企管書市上的不足。怡蓁洗鍊的文筆又很巧妙地將個人、家庭、父母、子女和事業間交錯的影響,做了很真實也很有說服力的串接。

一般管理書籍都要求客觀、中立、去個人化(depersonalized)。我卻覺得有血有肉、有淚有汗的書寫才能啟動同理心,讓讀者瞭解事業經營的全貌。抽象的原理原則,很難將之應用到自身的處境。怡蓁在實戰中的積累與實踐,書中對各種理論的驗證與呼應,十分難得與珍貴。

「趨勢科技」公司本來就是「科技與創新管理」教學中重要的案例。病毒隨著電腦架構而演化,防毒的措施從水龍頭到大樓水塔到自來水廠的比喻,很貼切地描繪了趨勢科技隨著網路平台技術的提升,各階段的策略與解決方案都需不斷精進。掃毒軟體到底是技術,還是服務?到了雲端的時代呢?顧客的需求是「無毒」世界,還是「維持線上生產力有時比立刻掃毒更重要」?這正是趨勢科技案例有趣的地方,因為與時俱進,永遠有新的議題可以討論。

和明正夫婦結緣應該是在一九九九年網路泡沫之前,也就是網路創業最夯的時候。那時候吳校長剛接任政大商學院院長,我們經常收到許多寫得很差的事業計畫書(BP),覺得可以開班來教授想創業的人寫BP,於是一起邀了七家創投公司來贊助這個計畫,明正兄是其中一位。二○○○年政大EMBA開設「趨勢科技講座」,邀請趨勢團隊為主的創業家及專業經理人來進行主題演講。我記得在第一講的時候,明正就開放讓大家建議想聽的講者名單。學校的教授很少能「以客為尊」到這個地步,「客戶心聲」(customer insight)是趨勢的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文化。

之後,明正又贊助並促成哈佛「學習者為中心的個案教學」計畫,我也是第一批學員。二○○七年創辦若水時,明正也參與政大「未來發生堂──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的活動。他對創新事物的敏感度與實踐力向來不遺餘力,比如台灣在引進「世界咖啡館」及TED時,也都看到明正的身影。

回顧這些歷史與因緣,除了感謝之外,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在本身的事業之外,對台灣社會各界一路的協助與陪伴,適時引進各種新的想法與做法,包括本書的創作及故事。這正是趨勢企業文化「改變、創新、溝通」最好的寫照。

台灣有你們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