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數週前默克公司來信邀請參加一個顯示未來」(Displaying futures)的討論會。很好奇一個製藥公司怎麼會和顯示產業有關,後來才知道默克公司的化學事業佔其營業額的百分之三十,醫藥部分占百分之七十,但利潤卻是化學事業高過製藥許多。默克是液晶技術(Liquid crystal technology)的領先者,而這關鍵材料佔顯示面板成本的36%。最近面板產業不景氣,默克希望廣邀面板業者、系統廠商、建築、交通、設計及文創業者,共同討論顯示器未來新應用的可能性。

 

默克過去一直是一個技術導向,且很成功的公司,但他們了解到未來市場的變化多端,接近與最終顧客互動,有一個了解使用者經驗的平台是未來創新必備的渠道。默克公司認為顯示器在未來生活中將扮演重要角色,而且相信默克可協助「讓溝通看得見」(makes communication visible)。因此,從去年就啟動「顯示未來」這個活動,注意「顯示」用的是動名詞,「未來」是複數,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正在形成中。默克邀各方高手編輯了一本顯示未來的專輯,呈現出其透過跨界、跨領域互動來創新的企圖,並以整個世界就像一個展示(The world as a display)為核心概念,從視覺(visual) 、公眾(public) 、及特定(selective)的觀點分別展開探討,提出很多很有前瞻性的發想。

 

在台北的討論會是繼去年與韓國LG合辦後,在亞洲的第二場啟動(kick off)會議,之後他們會有不同的工作坊持續這個探討。這次他們邀請了張善政政委講「數位匯流與優質化生活」;建築研究所何錦明講「綠色建築」;香港設計師講「未來建築與科技」;Audi未來城市研究團隊的「無縫隙行動生活」;德國設計師的「互動的魔幻體驗」;及台創張光民的「人文科技與美學」。從這個卡司大家可以了解默克安排的用心,落實跨界共思未來,共創未來的企圖。

 

有幸參與這個盛會,幾位外賓的演講或展示的畫面都發人深省,對顯示器的轉型尋找出路相當有啟發作用。在「互動的魔幻體驗」那場,設計師Stefan Karp 本身創設了「Ma Ma Interaction System Design」,Ma Ma 是人(man)與機器(machine)的頭兩個字母。Karp覺得經濟學人在賈柏斯逝去時,稱他為魔術師(magician)再恰當不過了,因好的創新讓人在與新發明互動時是無接縫的,那麼自然地將複雜的科技都藏在背後。香港的Eric Schuldenfrei認為大陸的城市化發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大規模地複製高樓集合住宅,對人類的生活、行為、社會、及美學都會帶來深刻的影響,可能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驗。

 

最近參加一些國際研討會,對國內外學者專家的演講或報告有些觀察。國內的講者通常都講客觀、已知、具體的東西,比較務實,而國外的講者多半會願意分享自己的理念、想法,或許還未形成的東西,比較有想像力,可激發一些進一步的討論。在Q&A提問時段亦同,我們問的問題多半也很實際,甚至常有「請告訴我要如何做?」弄得外賓很尷尬,他們對台灣並不熟悉,即使是方法或工具也都有其脈絡或條件,反映出我們一直沒「學」會如何「問」問題。

 

這次在現場有位面板業者就問「有沒有可能以後的建築外牆或玻璃都改成顯示器,那就可以消化我們的產能了」。我覺得這正代表了一般台灣業界的思維,只從供給面出發,而不思考我的產品對你有什麼價值,大樓顯示面板的價值何在?替換的本為何?從代工轉向需求這是最需要突破的心態。

 

國內外許多企業都想往使用者經驗移動,但成功者並不多見。我最早注意到這個議題是1980年代末,新日本製鐵在北九州的八幡工廠閒置出來,因製鐵、鋼廠基本上是B2B中間材的性質,離消費者較遠,他們將之改成遊樂場主題樂園,就可以有個平台每天觀察消費者並與之互動,北九州的太空世界就是這樣來的。二十年後,對新日本製鐵在消費市場的業務不知有沒有起什麼樣的作用。問題應是組織內知識與能耐的轉移,他們或許有機會訓練出一批稍微懂2C的人,可能還影響不了那些在權力核心2B的主流。

 

2000年福斯汽車在狼堡開設的汽車城和他的本業相關性較高,可能較有綜效,或許是因汽車業本來就要面對消費者,只是從生產製造轉為服務。IBM轉型為服務公司是少數成功之一。Panasonic也在Sony買下Columbia之後買下環球電影,希望在賣裝置之外也能賣內容。但沒有幾年,因企業文化難以融合還是轉賣出去。Nokia在轉型專注作行動電話之前,他們是以經營木材、橡膠及電纜為主,多半是大眾物資、材料的生意。在70年代之後也曾賣過電視,比較接近消費者,但我也懷疑這部分的組織經驗與記憶和後來做手機有何關聯,有何助益?

 

統一企業從大宗物資起家到消費食品、到統一超商零售通路的突破,後來流通次集團的業績已超過生產事業,也經過許多調整的過程。再說,統一超商本身從商品企劃(merchandising)為中心,到成為好鄰居的服務平台( Service Platform),也是另一次往消費者體驗移動的調整。不管是製造業或服務業,要轉向使用者經驗的嘗試都是值得鼓勵的,但在組織及知識管理上如何跟著轉型,則不是那麼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