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九0年九月中毅然決定辭去工作,再回學校進修充電。從有此構想到十二月中舉家成行到英國牛津零售學院訪問研究,做為回到學術界的一 個緩衝;九月再正式到紐約首府Albany附近的壬色列理工學院攻讀「都市與環境研究」的博士學位。

在牛津將近八個月中,浸沐在嚮往已久英國噴煙學風的古老大學,也了了淑梨和我的夢想。脫離十多年繁瑣的工作實務,很快就融入了這個人文 氣息濃厚的大學城。牛津大學的各學院由主要的二條商店接連貫起來,就構成了牛津的市中心,基本上都在步行範圍距離之內,充分反映出尚未有 機動車輛前的城市交通是以步行為準的規劃。加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所形成的人文尺寸(Human Scale),使各色人種在此都很容易融入,馬上有 一種歸屬感(Community Sense),自覺已是牛津的一部份。
  
牛津離倫敦55英哩,火車一小時可到,還算是以大倫敦為中心的東南地區(電視的地方新聞屬倫敦區)。公共運輸系統很方便,非尖峰時間亦 不貴,也常進倫敦去看戲(Play),享受大都會的文化生活。倫敦市內地鐵十分方便,各博物館、公園也都曾去參觀瀏覽。昔日大不列顛國協雖已 沒落,但在倫敦還能完整的看到維多利亞全盛時期的榮華與氣魄,在強國時期所蓋的建築物,至今仍十分可觀,和台北這個「不老之城」在短短的 四、五十年可能已經翻了二、三番,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所在的牛津零售學院是一個以商學院為主的小學院叫天普敦(Templeton College)。在牛津、劍橋這類的菁英大學當學生,可謂天之驕子, 享有太多的資源和待遇,師生比率高,咖啡、下午茶及餐飲的提供不斷,每月和院長的正式晚宴,仍按古禮行之如儀。在天普敦也有一個尚稱完備的 小圖書館,不必跑到總圖去。牛津的文史法政學科較著名,歷任首相、內閣多半畢業自牛津,日本皇太子、皇太妃、克林頓也都曾到牛津遊學。   
我在學院的任務主要是提供有關台灣零售業的二次報告,此外也參加了院裡辦的幾次零售研討會,實地參觀了零售業的業種業態,從新興的郊外 購物中心、百貨公司、超大超級市場(50個結帳櫃臺)、DIY、便利商店及各種專門店。假日有空到處跑跑,英國的大小城市鄉鎮也遊歷了不少,對 英國的全貌有個大概的認識。
  
在英期間對其品質極高媒體當然不放過,每天有數份全國性的大報可看,從較右的每日郵報、金融時報、到中間的泰晤士報、獨立報到較左的 衛報。91年海灣戰爭發生當夜,英國是美國以外主要的參戰國,在電視機前守到清晨三點,實況的報導使我有歷史就在眼前發生的感覺。89年的六四 在台灣,並非完全立即實況,雖也有我們在寫歷史的感覺,但這些第一類的接觸使我對英國政治、社會、文化有一些觀察與心得,曾整理成14篇文章 發表在商業週刊、日本文摘等。
 
 英國大小城市都有相當長的歷史,各城市的特色都可追溯到工業革命之前,甚至到文藝復興、中世紀。除了利物浦、伯明罕、曼徹斯特等近百萬 人以上的大城,因依賴某些重大厚長工業而導致城市的衰退,在五萬到三十萬人的中型城市都還相當活潑、有力。主要是二十世紀初為防止工業都市 不斷地向外擴張,立法規定城外綠帶(Green Belt)的保留。英國不向美國東岸的工業走廊從波士頓到華府幾乎沒有太高的山,丘陵起伏、綠野綿延 、白色綿羊點綴在山間,景色如畫如詩。海洋性氣候的關係,即使冬天的草地也一樣翠綠,和美國東北部每年要冰封三、四個月的景色完全不同。 感覺上每一吋土地都有人整理過,不像美國到處野草叢生。
  
因綠帶的限制,到柴契爾夫人當政後才開放發展郊外購物中心、超大超級市場。戰後六十年代新興的購物中心多設在城內,與原有的主要商店街 連結。住宅雖往郊外發展,但購物還是需要進城,因此上述中型城市的商店仍在,不會像在美國被郊外的零售業淘空,「都心」淪為廢墟。不過英國 的零售業被幾家大的業主壟斷,到處都是一樣的連鎖店,除了少數地方特色,逛久了也是千篇一律。英國的商店平日只開到下午六點,週日也不開, 晚上除了去PUB外,大多數人都在家看書或看電視,因而培養出溫文儒雅的尖頭饅(或許是從牛津管窺的偏見,連割草都打領帶)。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是英國主要的河流之一,流經許多重要的城市,從倫敦東邊出海。在牛津段也流經好幾個學院,河寬在20米左右, 景色宜人,在河上撐篙(Punting)或划船(Rowing)都是牛津人必修的經驗。撐篙不像划船比賽那麼激烈,但只用一根長棍,既要前進又要控制方 向,需要相當的技巧。泰晤士河通過的牛津離市中心稍遠,不像劍橋的康河穿越市中心,兩岸的綠地垂柳,使劍橋的市容顯得較陰柔。牛津市中心的 各個學院,由於綠地中庭由四周的石牆圍住,街景顯得較陽剛。莎士比亞故居的史特瑞佛,在牛津北方約30分鐘路程,也在泰晤士河邊,二個劇院 就建在河岸,綿長的河邊公園和十七世紀的古鎮,也令人印象刻。還記得四十歲的生日是在我們剛搬到英國不久的一個週末,我坐在一個可以看到 後院的房間寫信。林肯說人在四十歲以後得為自己的臉孔負責,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點訝異我能這麼快決定選擇回到學校。生命中有很多東西 我們提不起來,也放不下去。要放當然得付出一些代價,包括離開正需要照顧的父親。但也唯有放下,才會有新的契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 機會,我很慶幸自己把握了這樣的機會,也由衷感謝在這過程中,成全與協助我的諸多親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