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金融危機之後,東西方學校的企管、財管教育有沒有什麼反省?美國雖然有「占領華爾街」運動,但基本上商管學院是不吭聲的去年九月TEDX Taipei有位講者是華爾街回來的業者,很多人警告他不宜在這個平台上談這件事,果然引起的迴響並不多。

 

去年我在專欄寫了兩期的「左派商學院」,凸顯目前商學院的困境,之後也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顯然大部分的同仁尚在舒適圈內,因為商學院基本上是為企業界培養人才,默認「主流經濟」的意識形態。且大部分的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視為是價值中立,僅提供工具性的知識給學生,畢業後去協助企業進行功能性的管理(如產、銷、人、發、財等五管),不用去挑戰企業的本質或其核心的價值,即使近日有較多的課程會加入「企業社會責任」的單元。

 

Jack Welch 曾說當組織外變革的速度超過組織內的時候,該組織離其盡頭就不遠了。變革不只是發生在金融市場,從全球的角度,科技、市場、人口變化的速度顯然超過教室內的變化。台灣的勞健保、軍公教退休金、年輕人22K等問題這麼多,大部分商學院好像事不關己,繼續以往的教學重點,將一批批學生送入這一個不確定的市場。

 

台灣產業的發展及轉型目前確實遇到困境,我們管理教育的內容已顯得捉襟見肘;另一方面,從網路科技、行動通訊等科技環境丕變,也帶來個人及組織調適的問題,產品生命週期變短,品牌KodakNokiaApple能獨領風騷的年代也變得更不可靠。大陸從世界工廠轉為世界主要新興市場,崛起的中國印度等社會的政商關係、國有企業、家族企業都非西方理論所熟悉的議題,西方的經濟與管理主要環繞在上市公司,由和所有權分離的專業經理人,為法人投資為主的資本市場創造利潤,這些傳統西方管理思維的典範正面臨空前之挑戰,且對亞洲或台灣現階段問題的解決力有未逮。

 

台灣MBA前段班學校的畢業生出路或許暫時還不是問題,其實很多商學院畢業生已有低度就業(Underemployment)或無法學以致用的現象。當其他各國的管理教育領導人開始在「反省」之際,台灣的商管學院是否也需要重新思考?學校教的東西是社會或企業要的嗎? 如果是,為何會有這麼多不調適?

 

 

2008年剛好是哈佛商學院成立100週年,這是當然一個值得慶祝其成就的時機。但面對上述快速變遷的外在環境,也不失是一個反省的機會,尤其是美國各界對MBA教育開始有一些質疑。哈佛在百年慶前夕(2007-2008)組成了一個任務小組,重新檢視到底企管學生對全球化、領導、創新,應如何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如何能有更批判性的思考,睿智的決策,清晰地溝通,及有效的執行力。

 

針對上述的問題,20083月及5月,哈佛的院長、教授及行政主管聚集一堂各做了一次二天的研討會。這個任務小組也正式訪談了30位院長(至少一小時),非正式也訪談了另30位企業資深主管,範圍包括財務諮詢顧問、多國企業及高科技公司。在宏觀的整體產業資料,也透過AACSBGMACGBAG等機構協助他們收集、整理及詮釋關鍵性的資料。其次他們收集了史丹佛芝加哥INSEADMIT紐約大學西北華頓卡內基美隆 達特茅斯等11個學校的MBA課程,代表不同的內容結構及教學方法,以及第一年、第二年的必修、選修之安排與架構。

 

哈佛連做這種研究也用「個案」方式進行,他們特別選擇了芝加哥、INSEAD、北卡的創意領導中心(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史坦福,當然還有哈佛自己等6個學校,透過個案研究來了解他們如何改變其教學內容與方法,來回應上述的挑戰。哈佛檢討過後,發現他們比較著重在知識(knowing),史坦福D-School設計思考的方式,有許多創新與創業的成果,相對的,哈佛較缺少實踐(doing)的學習,更不用說自我存在(being)的核心議題。

 

 

台灣的MBA教育更是和世界脫鉤,雖然有部分學校也取得AACSB等國際認證,但因大部分的學生沒有工作經驗,學費極度偏低,畢業生待遇增值有限(與國際或鄰近MBA比較) 。商學學院的經營似乎違逆世界潮流,只適合台灣市場,而台灣市場正在失去競爭力(包括師生的供給與需求) 。傳統台灣MBA的優先出路多國企業,近年來在台灣市場的職能正在萎縮。另一方面,台灣的本土企業在尋找出路時,我們培養的人才其開創的能力是否充分,學校的教育是否有在回應從執行到開創時代需求的轉變?

 

就西方的商學院而言,更大的夢魘是來自AppleGoogle這兩家公司的挑戰。如果商學院無法提供Apple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他隨時可能推出自己的iMBA,就像過去其他的i字號產品及營運模式,如ipodituneiphoneipad等改寫產業歷史,Apple可利用他的科技優勢,提供內容更豐富,服務更到位的學習經驗,更便宜的收費,培訓出適應i時代人才。同樣的,Google MBA亦很有可能以其豐富的視聽 內涵(content) 和接近免費的創新服務模式,取代校園裡調教不出來雲端或3.0時代的人才。

 

克里斯汀生早在破壞式創新一書中,就已預言學習產業的威脅,但多數學校似乎不以為意,台灣因和世界脫鉤,就能倖免這一波的變革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