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綠色管理》Green Recovery (by Andrew S. Winston)

  作者溫斯頓在2006年曾與人合著出了「綠色商機: 環保節能讓企業賺聰明財」(Green to Gold),原文的副標題是「明智的公司如何運用環境策略來創新、創造價值與建立競爭優勢」。本書「綠色管理 (Green Recovery)-要精實、學聰明,從谷底翻身到領先」是溫斯頓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經濟尚未從谷底完全恢復的2009年8月出版的。溫斯頓鼓勵大家趁此以綠色策略來突圍,基調和前一本書相似,因此問題是綠色的策略和景氣的好壞或「時機」有沒有關係?

  我在1991年到1994念博士期間開始研究「企業環境管理」,相對於當時比較多人是念環境工程、科學或法律,算是綠色管理的先行者,至今台灣商管學院開設這方面的課程仍然不多。我從1995年到2000年在政大科管所連續六年都開「企業環境管理」的課,修課的同學不多,當然影響也有限。這段期間在實務界,有ISO14000系列、企業永續發展協會、1997京都議定書、歐盟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歐盟電子電機設備有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等陸續推出,企業逐漸在適應與遵循;但另一方面,哥本哈根會談以至今年的坎肯會議,都很難得到全球各國一致的結論。

  環境的議題和政治、經濟交互牽扯,十分複雜。國際之間,甚至一國之內,不同產業、與地區、階級利益都不相同。一般人不至於天真到用「道德訴求」就可以讓企業變綠,而本書作者用著名公司,包括杜邦、優比速(UPS)、昇陽(Sun Microsystems)、Dow Chemical、COSCO等,許多由綠變金的個案,試著來說服讀者及企業主,運用綠色策略從谷底爬起來可以達成多贏的局面。

  剛好2011年冬季號MIT史隆管理評論有一篇文章First Look: The Second Annual Sustainability & Innovation Survey(2011,Haanaes)他們針對3000多位經理人,對環境壓力及企業創新的意見進行調查。剛好可以補充本書個別公司的諸多案例,給讀者一個較整體的輪廓,見樹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森林的全貌。雖然金融危機造成經濟頓挫,但基本上環境對企業的壓力並沒有減緩。調查結果顯示這一群屬於「先知先覺者」的公司,他們的環境作為比較持久且傾向於核心策略的考量,那些將環境作為視為暫時性且非核心的後知後覺者,所得到的效益相對也較少。

  環境問題在國際政治的面向上,雖然有紛爭,但在產業界,如同書上所描述的,重視環保企業的績效與股價超越大盤已是常識,如:道瓊永續性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es, DJSI),他們運用綠色策略的減廢、減費、甚至創新,已有一定的成效,和十五年前、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大環境的幾個趨勢(megatrend)已不可逆轉,亦即推動綠色浪潮的六股力量已不為經濟一時的困境所撼動。這六股力量是:變化無常的原油價格、氣候變遷相關法規再受矚目、更透明、更開放的時代、商業客戶與供應鏈的綠化、消費者什麼都想要、員工企求綠色的信念。

  從這六方面來的力量,已讓企業不做也不行。溫斯頓提出「求精實、學聰明、有創意、重參與」的作法,我想最核心的訊息便是「做就對了(just do it)」。特別是大陸在十二五計畫中,似乎決心要執行環保節流,並藉此超越發達國家,值得還在觀望的人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