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政經八百 2011.03.10

  史坦福大學的科技創業計畫(STVP)從1998年發起REE「創業教育圓桌會議(Roundtabl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2001年起在歐洲、亞洲、南美洲及美國輪流舉辦,今年1/12-14首次在台灣舉行。政大創造力中心會承辦此一盛會的緣由是前年因我們也主辦STVP的主任婷娜‧席林來台推廣她的書『真希望20歲就懂的事』,在幾場活動中的互動,讓她對台灣的活力與效率,我們的動員力有深刻印象。

  接著在2009年的「全球創新競賽」(Global Innovation Tournament)政大科管碩一同學在10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又獲得優勝。她就邀約我們是否願意主辦2011 REE Asia。

  經過半年的籌備,有來自十個以上國家,分別從以色列、中國、韓國、新加坡、泰國、香港、澳洲、日本、美國、馬來西亞、印尼的創業教育者前來與會。在節目的設計、討論主題的擬定,到會議交流場所的安排,大家都收穫滿滿,並對台灣的創業風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許多參加過多次REE的夥伴都稱這是REE舉辦以來最成功之一,我認為這是又一次台灣「軟實力」的展現。

  史坦福STVP主任婷娜.席林在規劃時就不斷地叮嚀我參與的人不用多,找對的人來參加最重要,並且要多一點互動,考慮遠道的人有時差的問題。作為主辦國當然會想把台灣創業與創業教育最好的一面做最鮮明地呈現。因此除了台灣著名的科技創業外,我們特地將近年來較活躍的「創意教育」也結合進來,並介紹多位本地的文創創業家給大家認識。

  大會很榮幸請到施振榮做主題演講,他提到宏碁的很多次重要轉型概念都是來自美國的學術界,如thin-client,「巨架構、微服務」,宏碁再造(reengineering),沒有電腦的電腦公司(computerless computer company)等都是美國學者提出概念,他覺得有道理就去做了,最後下定決心把製造代工業務切割出去,專心做品牌行銷。禮求諸野,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滿地在找新典範,台灣這邊卻有企業家早已將東西方理念融合實踐了。

  另一位專題演講者陳立恆被問到繼承的問題時,他說企業不一定要永續,但產品要永恆,五百年後法蘭瓷的瓷器仍然很容易辨認,五百年後的iPhone、iPad有多少人可以辨識得出來。他的小孩喜歡賽車就由他去,不勉強他接事業。不管這樣的論點有無回應企業的「傳承」。沒有一個企業真的是"永續"的,但至少他有很明確的想法,有不同於一般人的見解,可見台灣的企業家是多元的。

  在座談中,李世光提到工研院在2000年前後有很大的差別,之前有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大團隊的衍生公司,但之後大概很難期待。反之,在專利的取得及授權方面,則進展很快,因有大中小型公司可以承接技術,這和台灣科技業的發展逐漸壯大、成熟有關,在工研院的兩萬多畢業生中有600位成為公司的CEO,但2000年之後工研院的流動率較低,創業環境也確實不同了。

  東京大學的Kagami教授提到日本的年青人很缺Steve Jobs、Bill Gate、Google人Sergey Brin與Larry Page (Google)、Mark Zuckerberg (Facebook)等人物典範(Role models)。日本的創業家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都是五十年以前的事了,對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什麼感覺。另外一般的創業教育中似乎缺乏對「金錢」的理解,創意、創新要轉化到創業,必須對籌錢、用錢有較清晰的概念,要如何教年青人「錢」這回事也是一大挑戰,因它不等於理財教育。

  為了呈現台灣是最佳創業的地方,可吸引有志青年來台創業,我們邀請來自英國的薩巴卡瑪公司James Soames、來自瑞典的安石國際Elias EK。他們都是娶了台灣太太,在台灣發展自己的事業。

  13日中午午餐的「巷貓」也是英國人,他在台灣開了好幾家餐廳。華山園區的巷貓很有異國風味,不亞於任何大都會中的pizza店。參與的學員安東尼曾在美國MIT、哥倫比亞等大學負責過創業中心,也參與過REE多次活動,正在愛丁堡念創業管理博士,也是台灣女婿,他也希望在台灣能參與及貢獻他的經驗。

  在緊接下來的周末TEDXTAIPEI,我也碰到許多移居到台北的外國人,包括OLPC百元電腦顯示器的發明人瑪莉.羅.賈普森和她的先生科技頑童約翰.來恩。曾主辦TEDxMonga(艋舺)的也是外國人。有位矽谷的資深創投家大衛,也想移居到太平洋這邊,在比較諸多城市後,將北京和上海過濾掉,希望在台北及東京間做個選擇。他問我有什麼理由應選擇台北,我說既然你的工作是創投與創業,日本的百大企業中很難找到成立30年以下的公司,但台灣的HTC、華碩、明碁、聯發科,都才20歲左右,台灣的創業比日本活躍多了。

  當然每個城市除基本基礎建設、衛生條件、安全的問題外,台灣還有許多國際大都會應有的藝文活動,讓外國人覺得自在的第三個空間、咖啡廳、夜店。此外,台灣本身多元異質文化的混搭,融合得從容自在,沒有壓迫感,才是更難得的特質。這些看不見的軟實力,才是在高科技之後,下一波創業的重要元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