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腦與人生》
推薦序--腦與人生,《謀算腦》,天下雜誌
因為作者茂木健一郎是腦科學家,會以為這本書討論的事情都和腦都有關係,其實他也在藝術大學客座,
在SONY作研究,出過好幾本和感質(Qualia)相關的書。他不只是科學家,也涉獵人文藝術、小說,興趣很廣的人,
多才多藝主持節目。本書部份內容是來自他的節目「腦中的人生」,與其說在談「腦」,不如說是在談生活,分享他的人生。
本書討論的範圍很廣,甚至有些跳躍,我覺得讀者要習慣這種非常「日本式」的談法,從生活週邊瑣事「娓娓道來」緩慢自在的節奏,
才能體會、吸收更多。最後一章,作者談到一週內在新幹線往返多次的工作行程,我覺得心有慼慼焉,
自己也曾希望跟人分享類似的經驗,腦力工作者一週的行事曆。

茂木在第一章從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驗中,與腦有關的事談起,腦和五種感官及心之間的感應、
「現場體驗」和從失敗學習的重要性、腦從過去記憶預測未來的關聯等,是所有章節中「腦」出現最多的一章。
接著談「博雅教育」,在日本叫「修養科目」,討論它和創造力教育的關係。
作者認為社會創新需要一群「充滿希望的怪物」,而不是全部遵循標準答案,熟悉「正確生存方式」的優等生;
也談到釀酒需要多種不同的「原酒」來一起混合調配,就像創新團隊中要有不同背景的達人,
各自有其專業有其原創的味道,才能調出豐富有深度的韻味,甚至還談到選舉和腦有什麼關係。
第三章談腦會朝自己所要的方向進化,分享其應考及唸書作學問的經驗,他自己在博雅教育外,
跨領域學習使他的腦部及思想超越一般人所理解的理科或文科的典型。
他舉蘋果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強調「愚笨」和對知識「飢渴」的演講,並闡述閱讀的重要性。

作者對不同的話題,從其背景的鋪陳,不急不徐引用很多日本的情境與典故,
但作者也同時熟悉最新科技,更廣泛接觸國際的人、事、物及書,因此讀起來有其「一般性」與當代性。
然而作者本身從日本看天下的視角,還是貫穿全書,因這本書基本上是寫給日本人看的。
但我覺得台灣人應將閱讀經驗多元化,不應只熟悉美國人的調調及意識型態,有機會嘗試日本流派的寫作應該會讓你的腦部作不同的操練。
茂木自己習慣早上工作,他認為腦子經過一晚的整理,比較有效率,能創新。
他主張要讓人生有空地、有留白,像英國青年的「空檔年(gap year)」。
在物資充裕的今天,奢侈是什麼?清粥小菜、鄉間田野的空白,還是「巴貝特的盛宴」才是我們想要的。
作者從腦談奢侈,提醒大家要注意環境的破壞及經濟貧富差距等問題;另外也用「搞笑教室」電視節目為例,持續腦與創造力的探討。

透過電子雞和佛像兩個案例,他將時間的因素納入腦筋思考的架構,腦不只是有計算能力、
記憶力等機械式的左腦,右腦更則提供我們一些直觀、綜合性,與生命經驗相嵌的全觀思考。
作者的人生經歷豐富、旅行過的地方很多,在各章節中,時常引用這些個人的現場體驗與感悟來和讀者分享,
透過腦科學工作者的鏡頭,他將其生活中的點滴作一些意會(Sense Making),
讓大家多一個角度去理解原來你以為已經很熟悉的事情,應可引發許多讀者舉一反三的效果。
如果你能跟著他的「步調」一起進行這趟好像在和你對話的旅程,應該會滿心暖暖,腦中盈盈,
充滿智慧,像是老朋友的爐邊談話。從多元角度分享人生才是他的重點,「腦科學」反而只是偶爾穿插在裡面的調味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