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3 經理人月刊

日前參與了「企業永續報告獎」的評選工作,針對產業界所發表的「企業永續報告書」來檢視企業對於綠色生產環境與社會公益的努力。「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為了推動產業環保工作,鼓勵企業發表非財務性的「企業永續報告書」,確保經濟、社會與環境生態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的平衡。

「企業環境報告」或「企業永續報告書」是企業與利害相關者之間的資訊溝通,財星五百大企業已有八成的公司,每年會定期出版。企業組織願意將資訊揭露是個好的開始,因為企業資訊透明化可滿足民眾與相關團體「知的權利」,經由相關團體從旁監督也可以共同促使企業生產與服務的社會與環境能夠朝向高水平前進。此次參賽業者有16家,我們觀察到一些現象,值得跟大家分享。例如製造業者普遍已投注許多心力於降低生產對環境的衝擊,包括能源消耗、廢棄物處理以及空氣污染排放。許多公司在「永續報告書」中也提供歷年來的環境監測數據,這些數據不僅呈現了製造業現階段對於台灣環境永續的努力,也提供了台灣產業在未來持續發展的生態條件。

在永續經營的策略上,報告書中也揭露企業組努力去符合勞動法規中對於勞動條件、與合理工作內容的規定之餘,許多公司也積極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走向企業外的社區與人民團體,例如由員工成立的志工服務團體來關懷弱勢族群、提供課後輔導、參與社區營造和地區上的基礎建設,或是透過企業贊助的方式來培育本土的運動或藝術人才。企業的社會參與及回饋為社會增添了重要的關懷。這些有形無形的關懷無疑會讓受到協助的團體心存感激,他們透過人際網絡的正面宣傳,讓企業的社會責任受到更大群體的肯定,以及連結了正面的企業形象。

企業在追求合理利潤之餘,是否有長期的經營方向與政策來維繫產品生產的環境生態?在人力運用上是否兼具企業效能與社會責任?今年受到關注的全球性經濟衰退以及高漲的能源價格對於企業產生空前未有的挑戰,在營運績效降低的狀況下,如何兼顧員工的人事成本與就業機會,甚至是在環保意識下是否能抓到市場契機來生產販售綠色產品。這些都是相當迫切的營運課題,也預見了未來的市場環境、人力素質和法令規定等外在因素都是變動的,企業的組織架構、營運規模、供應鏈及市場、人力資源使用都可能面臨世代交替調整的契機。因此,經濟、社會與環境的三重營運因素越來越可能糾結在一起,企業應該主動去想像與預測未來的可能變動趨勢。

「企業永續報告書」若能形成一股風氣,企業的共襄盛舉不僅讓企業永續在綠色生產數據資料更趨客觀完整,同時得以維護社區鄰里以及整體社會所在意的環境生態;另一方面,對於「人」所做的社會公益也會具體落實在員工、眷屬以及群體的社會,這才是互利加乘並具體落實為「幸福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