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2 工商時報
前一陣子,有機會參加天下雜誌第十四屆的台灣最佳聲望標竿企業的頒獎,24種行業各由被評選為第一名者來領獎。最佳聲望標竿企業是緣自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1982年起舉辦的 Most Admired Companies。台灣的做法是選自各行業中營業額前十大,去年未出現虧損的企業接受調查。調查指標包括有「前瞻能力」、「創新能力」、「顧客導向的產品及服務」、「營運績效」、「財務能力」、「人才培育」、「科技運用」、「國際營運」、「長期投資價值」、「企業公民責任」等10項與財星大致相仿。
據天下表示,這24家公司的營業額和台灣GDP相比,幾乎到1/2。這些公司裡當是比較有標竿作用,但是否足以代表整體台灣公司的形貌,是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因台灣的企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但這些標竿都是大企業。不過話說回來,每個企業也都是由小而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兩家企業,宏達電(1997/5/15)與友達(1996/8/12)的創設年齡各為11與12年,比這個獎的年齡還要短。這表示台灣企業的活力及台灣的創業環境,可以在11、12年間培養出一家足為標竿的企業。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公司中有很多一半以上的業務是外銷的,尤其是在資通訊製造業的公司;而在以內銷與服務為主的公司,則有多家是「外商公司」,如新航、摩根、微軟。製造業中像台積電(70.13%)、宏達電(49.95%)、鴻海(46.1%),外資持股也接近一半或以上,台灣在市場與資本形成真的很國際化了,相當反映了「地球是平的」。當然這些企業都以台灣為營運地,經營團隊及大部份員工都是台灣人( Run by Taiwanese)。
台積電在整體排名冠軍蟬連12年,但「台灣」最佳聲望與標竿企業在財星的「全球」排名呢?2006年至2008年在財星「全球最佳聲望企業」中有進榜的是鴻海、廣達及華碩等幾家。
過去的財星1000大的企業排名,多半以營業額(Revenue)為指標,但營業額是需要時間的積累,每年都是老面孔差異不大,反映不出來新興科技公司及有創新衝擊的市場。因此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在1997年起用「市值」(market value)來排名,這就比較刺激了,因受股價動態之影響,每年的股王都不同(如yahoo、Google等),排名起伏就很大。其實每家公司都正常在營運,公司價值的變化應該不會這麼大,但用市值排名則波動難免較大。在這兩項排名,台灣進榜的排名機會不大。
因此商業週刊在1997年又另外開始排名高科技100強(High Tech 100),這個排名是根據最近12個月的營收、營收成長性、股東報酬率、獲利等指標來評等,這些指標相對比較能反映台灣業界的成長與全球動態發展。歷年來,台灣每年都有20家左右的公司入圍,但公司名次常常換,台積電只有在2002年及2006年不在名單內,可能和當年產業的不景氣有關。也反映在台灣標竿企業,那兩年台積電的分數也相對較低。
最近剛逝去的王永慶,在其所建立的石化王國台塑三寶,在天下的石化類的標竿排名也都名列前茅,2002年才被奇美追上。不同的排名目的不同,代表入圍的企業不同的面向,橫看是嶺側成峰。
- Nov 10 Mon 2008 19:51
橫看是嶺側成峰--台灣標竿企業的形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