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理人月刊 2008.11月號

  最近在想我退休後要以攝影為hobby,過去以傻瓜相機也曾拍出一些自認為還不錯的照片。每每在開車或散步時,面對有些景象會想到這個鏡頭若能拍下來應該不錯,尤其對許多路段的行道樹或有特別形貌的樹,另外我也對拍人有興趣。對人和樹的興趣,是否和我從事的工作有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去年政大剛過80歲生日,上學期商學院也過50周年慶。哈佛商院成立於1908年,今年剛好是一百年,九月大陸版的「哈佛商業評論」特別製作專輯,其中介紹了六位「影響中國商界」的哈佛管理大師,台灣的產學各界好像沒有對哈佛百週年有甚麼特別的動作。

  十年可以創立一個學校,但要培養的人才則需要更長的歲月?在真實的世界裡,樹木的壽命可以比人長,一個學校要對社會,對世界有影響力,需要一百年才能確立嗎?過去100年哈佛商學院培養了很多CEO,對美國、甚至全球的企業、產業及經濟、社會有很大的影響。但這些「影響」可能包括正面與負面(如過去的垃圾債券、安隆案及這次的金融危機),這次的討論先以正面的為主。

  這些影響主要是透過企管碩士(MBA),在各行各業發揮領導力;還是老師的「著書立說」,將最新的管理觀念發表在「哈佛管理評論」或「哈佛商院出版社」的書(不一定是SSCI);或者是哈佛培養出來的企管博士,成為後來的名師的數目?何者才是「影響力」的指標?

  這次中國選出六位老師,包括「行銷短視症」的李維特、平衡記憶卡的卡普蘭、變革大師的莫斯坎特女士、策略大師的波特,另一位變革大師約翰科特、以及創新大師克里斯汀森。這六位其中只有兩位是哈佛畢業的,其他四位都是其他學校培養出來的,但一個好學校,偉大的學校可以吸引來自各地的高手。

  我在猜想如果在台灣要選出影響「商界」的哈佛教授會是哪幾位?是過去天下、遠見、商周等,曾邀請來的那幾位嗎?對「學界」影響最大的又是哪幾位呢?實務界和學術界兩者的交集會不會很大?和大陸會不會完全一樣?因台灣產業的發展比大陸早?接觸哈佛的時間更早?照理說,應該不會全部一樣?或者台灣受另外一些商學院的影響更深,如:MIT、史坦福或華頓。

  最近訪問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參觀了他們的新大樓,除了提供100多位教授的研究室外,還有哈佛式的階梯教室、大講堂等,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委由上海錦江集團管理的85間客房及五星級的餐廳,主要是提供其EMBA使用。在與其院長教授群交流時,他們的簡報中提到光華的任務有三,一是創造屬於中國的管理知識,二是培養企業領導人,三是培養管理教育學者、思想家。

  在台灣的商學院是否能產出影響世界管理思潮的教師、或學派?理工科有很多世界級的工程師、科學家,台灣有機會培養諾貝爾級的科學家,但在人文社會科學呢?經濟學?商管學院也因研究的對象是針對台灣的產業與情境,以台灣的經驗出發,可展開甚麼樣獨特的創新理論?大陸的經驗和過往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都不同,且其影響力越來越大,改寫經濟或商管的理論機會比我們大嗎?我們的商管學院應有甚麼策略才能培養創造出台灣的學術思想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