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 2011.07月號
設計產業是文創產業之「六大旗鑑計畫」重點之一,日前「2020設計產業發展策略規劃圓桌論壇」盛大舉行,業界重量級人物都與會,國外專家貴賓也前來分享,為設計業的未來共同獻計。
主題演講者Golden Bruce資歷豐富,曾跟隨Eliot Noyes為IBM、西門子服務,之後協助三星、聯想、長虹等公司進行設計人才培育、產品設計的改造。他特別提醒在有形的設計背後,看不見的東西,啟動這些設計成果的力量及過程才是重要的。公司的領導者如何理解設計對公司發展的價值,且願意去實踐才是關鍵,如IBM在老華生時代和他的業師Noyes相交,建立將設計融入IBM組織的PNA;三星如何在90年代初委任他訓練新世代設計團隊,將三星的設計策略建立起來
引言人紅點的總裁Peter Zec,從20年前多來台灣,十分了解台灣設計界的進展以及屢次在國際獲得設計大獎十分了解,但So What?這些設計有無對企業帶來價值?他以「設計價值」(Design Value)為題,設計師必須和企業家對話,說他們懂得語言,才能將設計師的創意轉換成企業的價值。他和Gorden一樣認為最終極的創意與設計是來自文化及人的底蘊,設計與品牌「連續性」與「差異性」之間的平衡很重要。從許多公司設計價值的消長(如福特與蘋果),可看出公司有無設計思維與設計策略。
第三位國際貴賓Hugh Dubberly,早期曾在蘋果工作,後來也和三星共事過。不同於我們熟悉的微笑曲線,他提供了「設計的學習曲線」,每家企業都從製造到產品形式,互動到系統、服務的設計逐步學習到位。他比較蘋果和三星的學習歷程,蘋果早在1984年麥金塔上市時,就已能整合製造、產品形式及互動三者,在iPod一役又整合了系統與服務。三星過去二十年的努力,在製造(iPad有40%的零件組是由三星提供)與產品形式的設計都已達世界級,但在互動及服務系統的設計仍有一段距離。
台灣的引言人成大陸定邦及台科大陳玲鈴的概念架構提示,與談人浩漢陳文龍、品家家品林安鴻、遠傳陳立人、及仁寶陳禧冠等人的實務分享也都很精彩。
我個人對設計產業發展策略有三個問題:一是設計產業包不包括宏達電、明碁、華碩、納智捷、捷安特的設計部門,還是只有獨立在外(stand alone)的設計服務業,如浩漢、澄果、大可意念。對產業轉型,組織內(in house)設計部門可能比設計服務業的作用要大,產值及設計價值也有更大的貢獻。這二類組織的人是也會互相流動,因此不能忽略這一塊,否則整個規劃或策略就會不完整。
二是大陸市場的崛起,台灣設計業的機會在那?台灣的設計業規模都很小,平均不到十人,每個設計案平均才20萬,這樣的規模與實力,如何面對大陸又快、量體又大的設計?過去在大陸成功的台灣或中國品牌,台灣的設計業曾幫了什麼忙?
三是設計群聚(或設計園區)的重要性?我們熟知的是矽谷(科技)、米蘭(時裝),世界上有那些〝設計〞群聚(園區)的標竿,從最近獲選的「設計首都」首爾或開普敦,我們又能學到什麼?
設計是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大家寄望很深的行業,但對過去的成果及數據(baseline)要精確,對行業的範疇應儘早釐清,提出的方向如大陸市場或群聚背後的邏輯應更清楚。
- Jun 18 Sat 2011 16:28
設計產業發展策略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