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理人月刊 2011.08月號

  EMBA迎新時,學生們希望商管學院的老師多講些實務,不要全講理論。我說你們每天都在實務裡面打滾,到學校裡還學「實務」,是不是搞錯地方了?很多老師其實沒有太多親身實務經驗,從校園老師學實務是不是緣木求魚?

  哈佛大學商學院一向不用教科書,強調個案教學,所有的科目都用個案討論(包括管理會計、作業管理、企業倫理),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個案才能讓你設身處地在不斷地模擬決策、辯護決策,論述決策背後的邏輯道理(理論),同時學到管理教育中需要傳授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個案算不算實務?做「決策的探討」算不算實務?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則強調他們只教你在外面世界學不到的東西,那就是實務運作背後的原理、原則(其實就是理論)。在外面世界學習實務反而事半功倍,以能進芝大MBA的聰明才智,畢業後在現場學(如財務或行銷的實務)上手極快,尤其在學校練過基本功(理論)之後。

  另一方面,企業高階主管幾乎不看商管的頂級學術期刊。我記得2006年美國管理學會的主席在其卸任演說上語重心長地說,每年管理學會年會六、七千人齊聚一堂,交換研究心得十分熱絡,但走出學術大門,有多少企業高階主管「在意」我們熱烈討論的內容。

  至今這個現象仍然存在,台灣亦然,尤其在頂尖大學的壓力下,和期刊論文發表無關的工作都不是學者(尤其年輕學者)的重點。為何律師或醫生他們在執行業務時需要參考學術期刊內的新知或新發現,唯獨企業經理人可能會看財經雜誌、經濟學人,但不會看美國管理評論(AMR)、美國管理學刊(AMJ)、策略管理學刊(SMJ)。管理的研究和醫學或法律的研究有什麼樣的差別?以至於產生這麼大的差異。

  管理學術研究真的和實務不相干嗎?理論對實務沒有什麼幫助嗎?管理學術期刊研究所處理的議題不是管理實務所關切的議題嗎?

  施振榮自認宏碁歷次組織再造都是活用了哈佛的理論或概念,如:thin-client、reengineering等,收穫很大。管理的研究或概念,多通過書本或專欄,而不是期刊論文,被企業界吸納採用。學者要有影響力似乎要會寫兩種文章,一是學術期刊,一是通俗的文章。通俗文章有些是深刻研究的改寫,有些只是一些心得及觀察,但對企業人士的影響顯然是大於學術期刊。

  商管老師有部分在拿博士之前有實務界工作經驗,教書以後也有各種機會接觸實務的工作,例如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商業司、中小企業處、投審會,擔任各項審查、評鑑、諮詢等工作,有機會接觸到個案公司,在各類獎項的評審也有機會到企業現場;有些老師積極參與產學合作,撰寫企業個案,或長時間擔任公司顧問、董事,不至於對產業實務感到陌生,但畢竟不是全職在執行管理的業務。但對中外企業的案例可能讀的較多,EMBA到學校到底要從老師身上學什麼,可以再三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