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理人月刊 7月號

世界上已有那麼多影展,為何還需多一個?多一個可以引起誰的興趣?誰會願意參與?你要如何抓到一個「對」的主題?每年都會有足夠的話題,吸引足夠的影片,也吸引足夠的觀眾、吸引足夠的贊助單位,或者反過來說這個社群有多大?你平常如何經營?影展只是每年活動的一個高潮,其他的展、獎或社群活動不也都是如此?

倫敦科幻影展(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science fiction & fantastic film)已辦第九屆了,科幻及奇幻電影一直是電影的一支。今年的主題是「2050的生活(Life in 2050)」,40年離現在有多遠?我們才剛慶祝很多40年前的成就,人類登陸月球40年,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NET啟用40年,滑鼠的使用以及巨無霸飛機(Jumbo Jet)的啟航都不過是40年前的事,他們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旅行和溝通方式。我個人是40年前進大學的,也目睹了這些事情的發生與演變。40年後我們會懷念今天的什麼?生活會有多不一樣?工作、旅行、社交會和今天有什麼大不同?

在政大的「台灣2025願景」,找了100位剛畢業的同學參與這個計畫,但台灣的同學們似乎想像力很有限,大部分的事都現在就可以想到,或者做得到的,不敢或想不出有什麼較有「未來性」的東西。他們的生活經驗和歷練太少了,對時間能成就什麼事情不太有概念,這方面也很難教,我們曾想過若能讓他們好好地瞭解過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各完成過什麼事情,什麼是可達成的(achievable)?什麼是可能的(possible)?SkypeWiiGoogleFacebookTwitter都不到10年的歷史?Internet、行動通訊、e-mail都不到20年的事,20年前的政大、20年前的台灣、20年前的大陸都和今天有很多不一樣,這些不一樣能帶給大家什麼啟示?

回到科幻影展,開閉幕式選的影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開幕的電影選的是去年的美國片「SPLICE」,基因改造食物不是好東西,已是一般常識,因此改造的動物或人類DNA更不會是什麼好東西。本片是描述兩位有野心的年輕科學家持續他們的實驗,尤其他們成功生產了混種的生物,他們決定獨自將之養大,因而發生了很多事情,是典型的法蘭克斯坦的科學怪人的新版本。

閉幕的影片是瑞士的「Cargo」,描述在充滿太空站的宇宙間,地球不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距地球5個光年距離的一個生鏽冰箱式的太空站,似乎是人類唯一可逃避混亂之後的寶地,或者維繫人類存續的空間。

另有墨西哥的「2033」、澳洲的「橡皮擦小孩(Eraser Children)」、印度的「愛情故事2050」,印度寶萊塢的歌舞劇加上時光旅遊機器人及再生復活等元素。今年的主賓國是波蘭,從去年起每年都會以不同的國家,探討他對科幻電影的貢獻,今年是以波蘭導演Stanislaw Lem為主。另外,當然少不了經典的科幻片,如第一部採用科學顧問的「關鍵報告」(2002),1969年珍方達演的「太空英雌芭芭麗娜」(Barbarella);另外有短片、漫畫、紀錄片等各類型的節目影片的欣賞,還有各種相關的研討會、辯論會及座談會。

台北電影節「美麗新世代」今年以城市為主題,邀請到巴西為主賓國,相信也可以辦得熱熱鬧鬧。台灣沒有太多科幻電影的傳統,自然難以這類型為主題,那我們擅長的是什麼?以什麼為主題可以號召全球的社群同好來共襄盛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