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序—創新者的修練

        「創新者的修練」是克里斯汀生延伸其前二本「創新(者)的兩難」及「創新者的解答」的續作。「兩難」指的是「原本創新績優的企業,因專注於傾聽高利潤的顧客需求,即使不斷推出維持性創新,最後仍是喪失了市場領導地位。反之,新市場多是由提出斷裂性創新的小公司掘取,然而逐漸由小而大成為主流企業後,卻又陷入無法因應新科技的困境」;「解答」則是針對「斷裂性創新在競爭中,組織必須作的幾個關鍵決定,提出有力的解答」。

基本上,前面這兩本書比較是「由內朝外」看企業面對新科技的掙扎與抉擇,「創新的兩難」是克里斯汀生深入研究了硬碟機發展與競爭的歷程,加以其他產業田野(挖土機、小鋼廠)所觀察到的現象,歸納出他的理論模型。「創新者的解答」是他與他的博士班(DBA)學生雷諾,也是德勤管理顧問公司的研究總監,探討主流企業以及新創事業分別如何對付與發展「斷裂性的創新」,他們引用了更多的實務個案,並歸納出新舊企業該如何因應新科技的實際作法。

「創新者的修練」則是他和兩位在顧問業的MBA學生安東尼及羅詩合作的成果。這兩位顧問在2000年受教於克里斯汀生,之後一起進行研究、撰寫本書。兩位在致謝詞中描述其恩師及在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歲月,是一種「脫胎換骨(eternally)」的轉型經驗(transformational experience)。從本書的呈現,我們不易區分那一部份是誰主筆,其智慧交融的福樂(flow)則是我們從事學術工作者最企求的境界。從這三本書發展的歷程,見證了一個有深厚研究的突破性思維,可以如何繼續衍生成商品,持續變成暢銷書,也是知識可以變成為經濟的典範。

就像以相同主題為出版的系列(sequal)書籍,如:第五項修練及之後的實踐與學校、跨越鴻溝與龍捲風暴等系列,必須如電影的續集一樣,一定要比前集精彩才會有人看、有人買,同時續集也要能帶動引起讀者對前集的興趣。本書的鋪陳,相信也會激起一些讀者的好奇,重新去翻閱前兩本。

本書英文名Seeing What’s Next有「見微知著」之意,書中針對產業及企業的未來及變化,以他的「破壞性創新」,「資源、流程與價值」,及「價值鏈演進」等三個重要理論,「由外朝內」進行探討新興科技的機會在哪裡,如何避免和既存企業打規模戰,透過辨認尚未消費者、依其真正在意的是什麼進行策略選擇,同時如何留意其他非市場因素(如政府的法令、政策)對創新的影響等議題。

接下來作者引導讀者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在六個產業分析上:包括教育產業、航空業(含製造與服務)、半導體產業、健康照護產業、電信產業,及在海外市場的應用,並論及一些國家的政策,包括提到台灣的台積電與廣達。透過這些產業溫故知新,當新科技出現時,新舊企業如何解讀與回應、在位的經營者是如何合理化自己的決策,而錯失商機。因為他們無法辨識尚未消費的族群、尚不滿足的顧客、過度滿足的顧客、及非市場性情況等微弱信號出現時,因而無法做出適當的判斷及反應。好的管理理論提供「針對特定境況的因果說明,並能解釋為何某個行動導致某個結果,以及在不同情況下將如何產生不同的行動結果」。

這個學期在政大EMBA我和徐小波開了一門「創新服務事業營運模式研討」,探討政府推動十二項「策略性新興服務業」中的八項。除了克里斯汀生探討的健康照護、教育、電信服務之外,還包括觀光休閒旅遊、流通服務、創 意文 化、農業生技服務、工程技術服務等行業,我們認為創意是可以被激發的,創新的組織文化與氛圍是可以設計與形塑的。在課堂上、在期末報告上,同學被激發,不再認為創新是遙不可及。台灣亟於創新轉型之際,我們希望在概念的推動及策略形成過程中能略盡棉薄之力。

台灣企業的創新當然必須鑲嵌在全球價值鏈的演變發展當中,過去以個人電腦的系統與周邊為主的產業,多半比較被動配合OEM原廠的需求,較少有主動開啟創新的機會(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模式是少數例外)。台灣的廠商因緣際會卡到好的位置,也很努力從事降低成本的維持性創新,在原廠不斷將價值鏈中的工作外包之際「你丟我撿」,也持續投資裝備以符合代工的要求,因而成為全球代工重鎮。

比較令人擔心的是,價值鏈上的工作逐漸往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卻因同業競爭導致規模的套牢與利潤越來越微薄。在技術典範移轉之際(如摩爾定律的極限),大陸印度低階市場的崛起,我們的廠商是否能勇敢地突破,丟下包袱,找到斷裂性出口。同時間浮現的另一個趨勢則是,以服務代替製造成為許多產業轉型的契機(包括IBM與台積電)。以農業為例,生產者的貢獻只佔整個農業價值鏈中的20%,其餘80%由供應鏈中的服務加值者賺走了。如何找到一個突破的機會,是國內許多企業的創新轉型瓶頸。

過去在相對靜態與島內產業的環境中,比較像開火車,有鐵軌在引導,只要煞車與加速器即可。演進到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競爭中,就像在馬路上開汽車,還需要方向盤及地圖來控制行走方向。進入科技動盪全球化的競爭後,就像在空中開飛機,本書所提供的「跡象判讀」理論等於給了我們較好的儀表板、地球儀及與塔台的通訊,可以在三度空間中找到安身立命的航程,脫離兩難的宿命。本書的附註很多,也很精彩,就像備用的操作手冊,有心修練的讀者當不會錯過。從多位創新及策略領域前輩在Amazon上中肯的評論,本書應是比前兩集更精彩的作品,祝大家閱讀有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