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所有的創新都是瞄準富人;但,為什麼創新就不能瞄準窮人?

  對大型跨國企業的經營者來說,他們絞盡腦汁想要鎖定的目標市場,多是由已開發國家構成,這些全球金字塔頂端十億人口的消費者,對昂貴的產品與服務有所需求,也負擔得起,而且他們樂於追求先進的科技。但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的窮人呢?仍舊由政府或非營利組織來服務比較好嗎?企業花費精力與他們做生意看似並不值得,但真的是這樣嗎? 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普哈拉(C. K. Prahalad)在去年八月出版的《金字塔底層的財富》(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一書中,對此有完全不同的見解--這是2004年少數同時進入亞瑪遜和邦諾書店兩個排行榜十大商業好書之一。

貧窮是創新的動力

普哈拉主張以全球最貧困的人口作為潛力市場的目標,不論哪個國家、哪種產業,舉凡醫療、金融、到瞬息萬變的消費品和能源市場,協助基層窮人脫離貧困的努力,都有機會獲利。金字塔底層的人大多處於「非正式經濟」當中,因此要成功打入這個族群市場,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這也是跨國企業可以創新的地方。已故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拓荒甘肅黃羊川的「千鄉萬才」大西部開發計畫,即是一個相當有創意的模式,網路科技不只促進了當地經濟的活絡與繁榮,也提升了鄉民的自信與自尊。 普哈拉教授不願陷入「誰造成貧窮?」之類的辯論,他直指什麼是有效的模式,盡量聚焦在一些可能產生巨大潛力的「實驗」,甚至不在乎創新的過程中會犯錯。他不希望貧窮成為這世界上揮之不去的夢魘,當人類進入21世紀,貧窮的問題應能成為我們創新的原動力。無獨有偶,哈佛大學的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M.Christensen)在近著《創新者的修練》(The Innovators Solution)中,也提出「向下躍進」的概念,廠商越往低所得國家市場走,「尚未消費者」愈多,成長空間越大。記得非洲人都赤腳的故事嗎?Nike可為他們設計什麼樣的鞋子?如何去行銷?

找出解決方案就是好生意

以今日的科技、管理技巧、投資能量,我們竟然沒有辦法對全球最貧困且沒有人眷顧的社群盡一點貢獻?為什麼我們不能創造一個更包容的資本主義?在1995年歡樂感恩聖誕假期中,普哈拉有個困擾:「我們對世界上最窮的人做了什麼?」於是決定將這個議題作為他下一段學術探索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漫長且孤獨的旅程,過去十年中沒有什麼期刊願意刊登這樣的文章。 過去的非政府組織雖然也不斷地提倡「在地方案」與「在地創業家精神」,但大規模地以「創業精神」作為實際的解決方案卻沒有被認真地考慮過。許多政客、官僚、甚至大小企業的管理者似乎都認為「貧民是政府的護身符」,也沒有認真去檢討許多曾經被允諾過但卻沒被實踐的計畫。 如果我們能動員、運用大型企業的資源、規模與範疇,來為這四十億每天以不到2美元維生的人,共同尋找解答。普哈拉教授書中的12個案例協助我們重新定義何謂「好生意」。
2005-0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