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月底走訪日本幾所大學,了解日本大學衍生企業發展。慶應大學是有名的私立大學,衍生企業成績也不錯,但在其65家衍生企業中,有53家出現自離東京約一小時車程,成立才十多年的湘南藤校區,當時並沒有機會親自拜訪這個有特色的校園。

稻蔭教授的數位內容啟發

3月17日慶應大學環境情報學部的稻蔭正彥教授在台北的演講——「21世紀娛樂體驗之數位內容設計典範移轉」,讓我對藤校區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從20世紀的大眾媒體與21世紀的個人化(環境、氛圍、分享)媒體的差異出發,定義所謂的「數位電影」(同一作品大量放映或複製)不同於美國目前只強調數位放映,但仍在傳統的電影院裡播放。他認為未來的消費者不會有耐心被動地坐在電影院或電視機前欣賞二小時的電影,因此從電影製作、流通到展演都應數位化,會有與今天完全不同的流程。影片製作包括可以跨地合作的影像故事技巧、同步遠距執導,他放映了一部十分鐘的作品,由巴黎、洛杉磯、香港、東京及藤五地合作完成。 另外,他也強調以人為核心的內容設計,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在他的數位電影實驗室展現了透過手機的互動,以數位的方式來分享個人對電影的情緒和意見,情境也變成內容創造及展演室裡可以互動的一部分。這100分鐘的演講及影像呈現,讓我更了解藤校區的人與氛圍為何會如此地創新。 稻蔭除了是慶應環境情報系的教授,也是媒體與治理(media & governance)研究所、媒體設計學程的講座教授、數位娛樂實驗室主任、數位電影實驗室主任。同時他自己也是得過多類獎項的藝術家、設計師、導演、製作人,是什麼樣的背景能造就出這樣的人才? 稻蔭出身於東京,隨父親的工作到德國漢堡,成長到七歲才回國。在東京念了四年小學,之後又隨父親到紐約市四年,回國進入高中。日本的高中生很競爭,只要能擠上大學即可由你玩四年。但他覺得大學四年是學習吸收力最強的階段,不應如此荒廢,遂選擇到俄亥俄州的小型私立奧柏林學院,主修經濟,副修電腦及電腦音樂,也玩爵士樂。畢業後到加州藝術工藝大學,主修影像藝術。除了藝術創作,也學了心理學和當時正興起的數位技術。 1983年他有機會到MIT成立不久的媒體實驗室研究,參與技術與創作,也讓他學到實驗室的營運。之後回到日本在實務界歷練,有很多得獎的作品,同時在不同學校教過書,直到慶應成立藤校區,找他來主持新的實驗室。

用企業資源孵育創新養分

在藤校園內這些五光十色、非常創新前衛的實驗室,經費來源大部分來自企業界。他們不斷地向企業提出創新的構想,請其贊助將創意發展成原型,再交由企業去商品化。因其創新與累積的成果非常突出,遂成為日本政府在數位內容方面支持的四個重點之一,也成為MIT媒體實驗室在日本的伙伴。 創新的校園要有創意的人才來倡導與推展,日本慶應湘南藤校區就是這麼一個例子。

2005-04-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