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傳統的MBA是訓練功能性的管理人員,提供給跨國企業、投資銀行、顧問公司等。有些學校曾強調他們要訓練未來領導人,亦即十年後能當總經理,但是這樣的企圖是否真能落實?能脫穎而出的MBA畢竟是少數,同時這些能突出的人才,有多少是得自他的MBA課程?是課程哪一部分訓練的成果?其實各校都傳授了類似的管理「知識」,但在「技能」和「態度」方面的培養,可能就因各校學習的要求和學習的「情境設計」而有所差別。

搞設計,第七個標準差

台灣自有MBA四十年以來的課程安排,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五管」(生產、行銷、人力資源、財務、資訊管理,通稱五管)加上「策略」為必修。選修科目因教師多了,有比較多的選擇。但對於外界產業環境的變動,因應新時代需求的內容調整相對有限。十年前「科技管理」MBA算是由傳統企管衍生出來,比較強調產品被「設計研發」出來之前,技術、研發、智財與新事業的創造與管理,和以五管為主的傳統MBA有區別。 最近又看到一些更新穎的課程設計與安排,超越傳統只重視「品質與效率的MBA」,期待能訓練出更有「創意」的MBA。他們左右腦兼顧,真的能設計出新產品與服務,在企業官僚中落實創新,並能對「天使」投資者(angel,往往是個人投資者,為創投的先鋒隊)流暢地做簡報。最近位於法國巴黎郊外楓丹白露的歐洲最好管理學院INSEAD,正在與美國加州Pasadena設計學院藝術中心合作,他們共同意識到「設計」的元素在今日就像九○年代的「六個標準差」一樣,才是企業爭勝的關鍵。 在INSEAD教授「新產品開發策略」的老師認為,缺少了設計的能耐,要談新產品開發是很大的缺漏。在商學院經常有寫營運計畫書的機會,但多是紙上談兵,很少做出具體的產品。

做產品,不能紙上談兵

今年一月十四名加州設計學院的學生飛到楓丹白露加入四十四位MBA學生的課,分配到八個團隊裡,INSEAD並為此安排了一個設計工作室,提供3D快速原型機及動腦空間。這些MBA可能在銀行、保險、能源公司工作,過去比較熟悉數字分析,現在則強調以顧客需求為焦點,透過快速成型將創意具體化,經由與潛在顧客互動,不斷測試與修正「創意概念」與「原型產品」。 經過十四個星期,有一組同學做出一個女性高階經理人專用的旅行手提箱,還增設可放置化妝品、高跟鞋的角落(過去的手提箱多是中性或偏男性用考量),輕便可拉。另一組同學設計一個高雅的午餐盒,專為盛裝健康食品。如果沒有設計同學的參與,光是由五個MBA的小組所設計,即使有什麼創意也不易確切表達出來,更不用說有什麼具體測試與修正的機會。 接下來每個小組要將這些產品簡報給天使投資社群,希望獲得他們的青睞。最後這些MBA學生有機會到洛杉磯參訪BMW汽車的設計中心、Nokia、Idealab及華特迪斯耐的想像工廠,了解「設計」在實務世界中的角色,經過這場洗禮,同學都開了眼界,體會新產品創造的歷程。 華碩與明基在德國iF大獎嶄露頭角,台灣的企業急著想從OEM、ODM升級到OBM,但台灣的管理學院是否遠遠落後於領導廠商的CEO想法與行動?教授們是否還在教MBA十年前或十五年前在美國學到的個案與管理情境?對於未來的創新領導人(而非效率領導人),我們需要給他們什麼樣的修練?這都是我們的新功課。


2005-05-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