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愛知博覽會的尾聲去參訪,以為人會少一點,結果完全錯了。僅管西日本有颱風來襲,入園人數還是居高不下,9月3日更創下25萬人的高峰。 為了進豐田館仍得排上三個小時,熱門的國家館如德國館,到下午五點還是有100分鐘等待線。就參訪人數而言,這算是一個成功的博覽會。 我們有幸訪問了總企劃人之一的福井昌平先生,對愛知萬博的企劃概念及創新有較深入的了解。他一開始便說這是21世紀第一個萬國博覽會,對這個有150年以上歷史的博覽會而言,愛知做了許多創新。不同於19世紀的萬博強調國力,20世紀的萬博強調企業力,21世紀的萬博應有一些新的省思與再出發。 探索自然與生命的智慧 他認為21世紀之後的萬博有二種趨勢,一是金磚四國之類的發展中國家,他們爭取主辦萬博的動機仍是展現國力,並與都市發展或造鎮相結合,因此開發與基礎建設的規模愈大愈好。1970年的日本大阪萬博,參訪人數6400萬人和展場面積都是本次的三倍,2010年上海萬博的目標一定是要超越大阪的記錄。 但已開發國家的動機完全不同,各國政府已很難得到國會的同意,再以大筆納稅人的錢來宣揚「國威」,而是必須以更高層次的目標與主題,足以凝聚眾人,吸引企業、市民、甚至是他國政府的參與才是重點。 愛知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一反過去透過一座座龐大的人造紀念物,以展場的規模來展現「人定勝天」的科技開發思維,此次以比較謙卑的心態,在對自然環境破壞最小的情況下,體驗與探索其中所孕涵的訊息(Nature's Matrix)、展現人生的技巧與智慧(Art of Life)、以及構思生態循環的社會開發(Development of Eco-communities)。從而以地球社會全體成員為主體,來形塑與建構全球規模的對話與交流之平台,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課題。這些概念不只要表現在會展期間,從會展的規劃設計過程、軟硬體設施到結尾的善後處理(再生、再利用、再回收)都要考慮大會的主題。以下就是這次博覽會的特色,提供給大家參考。 樹立市民參與的典範 第一,此次的場地原是「愛知青少年運動公園」,涵括了許多生態棲息地,約150公頃,因為會後要還原,此次只利用了原來球場、競技場、以及露營地共60公頃,算是相當緊湊(compact)的基地設計。整個基地的高低差達40米,設計上很巧妙地用了全長2.6公里的「空中走道」環繞各個展區,創造出流動的空間,讓參觀者沿著此一空中迴圈(global loop)就可穿越不同特色的各國展館。原基地中的13個池塘都原樣保留,也形成了自然庭園的地景形貌。 第二,為了讓各國的展館投資較經濟,不過份地在建物上爭奇鬥豔,大會蓋了161個18米×18米×9米的「模組」,由各國來租承及做內外裝潢。已開發國家的呈現較能掌握到大會主題,以創新手法呈現該國特色;開發中國家的想像力就較差,許多甚至淪為商品販賣場所,較為可惜。 第三,本次市民參與的深度與廣度也得到世界博覽會協會的稱讚,前後有十多萬市民直接、間接地參與此次博覽會的企劃設計建造及營運,另有三萬志工參與服務,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的計劃與節目超過250個,為未來的博覽會立下市民參與的典範。


2005-10-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