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7.25經濟日報

 

英國是最早定義與標榜創意產業( creative industry)的國家,他們的定義包含了建築藝術與古董、工藝品、設計、時尚設計、電影與影帶、互動娛樂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體與電腦服務、電視與廣播。這些產業基本上是「源自個人的創造力、技能與天分,透過智慧財產權的產生與利用,而能有創造財富與就業的機會」。雖然他們特別強調創意與智財,且前面沒有特別加上「文化」一詞,但上述的產業基本上都根植於文化,從豐碩的文化遺產到日常生活中的潛規則,各類型的創意作品也都是現在及未來文化的一部分。

 

歷經過去十年的積累,英國自稱其創意產業產值,是全歐洲最大的,以占GDP的比例而言,也是世界第一。其創意及文化產業雇用了超過100萬人,在其他產業中從事創意工作的也另有800,000人,是農、漁、牧產業產值的4倍。過去十年全球文創產業的成長也很快,遠超過一般的經濟成長,從2000年的8310億英鎊,到2005年即超過13000億英鎊,占全球GDP7%。在英國,文創產業如果以這樣的勢頭持續成長,將在2010年超越其金融業。

 

文創產業已成為未來經濟成長的引擎,英國是怎麼做到的?什麼樣的政策?透過什麼樣的機構在執行?人才怎麼培養?都是我們這次到英國參訪主要探討的問題。以其中的音樂產業來說,我們拜訪了披頭四發源地利物浦的兩個學校,及其地方的藝術文化媒體推動辦公室(ACME, Art, Culture, Media Enterprise)

 

利物浦在最繁盛時期人口曾超過80萬,但在其經濟嚴重衰退的80年代人口曾流失到剩下不到40萬,到今天仍可看到大量暫時被封閉起來的連棟民宅。在台灣我們很難想像衰退這麼嚴重的大城市,但20年後的今天利物浦又重新站了起來,2008年慶祝其「歐洲文化首都」,算是達到階段性的高潮。去年利物浦湧進了有一千五百萬的觀光客。其中有三百五十萬是第一次到訪,當年度有7千場活動,超過一萬個藝術家的參與,產生超過2億英鎊的價值的全球媒體揭露,以及實質8億英鎊的經濟產值。

 

此舉大大洗刷了其全歐洲最糟糕城市的負面印象,利物浦在谷底之際,痛定思痛透過爭取歐洲文化首都的過程,呈現了市民高度的參與,憑著其豐富的博物館內涵與數量(僅次於倫敦),包括海事博物館、披頭四故事館、泰德美術館、奴隸博物館等,及其在音樂及足球運動的活躍。在2003年擊敗了也在大力重建的伯明罕等城市,贏得了歐洲文化首都的頭銜,前後得到歐盟兩次為期七年千萬歐元的補助。

 

在歐盟的高度,他們也不願有這樣豐富歷史的文創之都,就此衰退甚至消失,極力來拯救利物浦。經歷整建的阿爾伯特碼頭區已煥然一新,五六家高及國際旅館的出現,已為未來發展投下正面的肯定,在此我想藉由兩個主要的音樂學府來呼應,高等教育與文創產業的推動及城市再造的關係,以及地方政府的2024願景將再帶動利物浦下一波的發展。

 

「利物浦表演藝術學院」( Liverpool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PIPA)是披頭四的保羅麥卡尼在1996年所創立的,學校所在地是一所有百多年歷史的男學校,曾出過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但在80年代中已停止招生幾乎要被遺棄。麥卡尼也是這個學校畢業,當麥卡尼買下時,這個校舍已沒屋頂了。他們花了14百萬英鎊,包括整修及投資了最好最專業的設備,希望能持續培養演藝事業的人才。

 

麥卡尼在披頭四解散後仍持續音樂創作及畫畫,他深切了解音樂產業不只是寫歌和表演而已,背後有許多工作需被充分了解與執行,如:設計、製作、管理還有行銷,在音樂領域可已有多種型式、多方面的成功。支持演藝事業可創造很多就業機會,也有很多技能需要被學習,因此這個學校LIPA主要招收18歲以上的學生,將他們「培養演藝人才及使表演變成可能的幕後人才」。

 

LIPA立校的精神,獨特的定位及專業的品質,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五左右,因此他們收到的學生都是熱愛音樂,且已熟悉這個行業的年輕學子。LIPA所聘的師資都是尚在音樂實務界很活躍的專家,學生在這裡被鼓勵去嘗試跨域學習(舞蹈、音樂、音響技術、舞台設計、管理、戲劇),強調團隊合作,也允許失敗的氛圍。學生們也被鼓勵在學時就到實務界去打工,吸收經驗,因此學生畢業後多能獨當一面,在相關行業立足,實質貢獻,創造價值。

 

披頭四在此發跡,並將流行音樂帶動成為一個全球現象,學院不能無視於存在,只侷限在傳統古典音樂的範疇裡,利物浦大學的音樂學院在80年代中成立了流行音樂系(popular music)。接待我們的教授是一位韓籍學音樂出身,但卻是人類學博士,她主要研究音樂與文化。在流行音樂系,他們還有音樂與社會,傳播媒體與流行音樂課程等研究議題。

 

另一位教授麥克瓊斯( Mike Jhons)曾是排行榜作曲家,組過樂團,在實務界歷經大起大落。因擔任他經紀人的同學成功地培植了綠洲合唱團,讓他深省音樂產業的運作與必要的元素。回到學術界推動「音樂產業‧MBA」的課程,除了一般管理,還開授錄音(唱片)產業,音樂法律(尤其著作權)、流行音樂、網路音樂及藝術家管理等課程。雖然後來商管學院回收MBA課程,目前已轉成一般碩士MA課程,但持續推動音樂產業所需的經營管理人才。

 

文創產業的發展,人才是最重要的元素,但不限於創作人才,更缺的是文創創業家( Creative entrepreneur),能將文創作品是當地去推廣擴散成為事業,繼而形成產業者,就如同在「英國文化協會」 (British Council),從2004起在全球推動「國際青年創意創業家」的競賽活動,希望從各國發掘有領導能力,能推動產業產生影響力的年輕人,各國優勝者到倫敦及格拉斯哥來學習產業的推動與生態,並形成網絡關係,我想這是很有遠見的作法,也會強化英國在文創產業的領導地位。

 

二個禮拜在英國走訪,從欣賞莎劇、拜訪文創機構、協會,到各博物館、美術館、幾所人才育成的大學,各創意市集,管窺了英國在文創產業發展的各個脈絡,英國透過各項活動與展演支持各類的創作者,也有多元的仲介、經紀機構,共創一個適合發展的生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足夠的觀光客,創造了廣大的「需求面」;行政院善意280億的投資、獎助或補助要如何落實下去?英國的經驗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