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09.28 莎士比亞產業  經濟日報

 

英國文化遺產中最有價值之一應該就是莎士比亞與其戲劇。暑假的英國文創之旅,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英國文化遺產之豐富,有形的城堡、教堂歐陸各國也都有,英國雖少了些畫家與音樂家,但莎士比亞一人所留下來的劇作,經過適當的商品化,產業化,足以作為推動文創產業的參考。

 

我們這次在史特拉福參觀了莎士比亞夫人的故居、莎士比亞出生地改成的博物館,還觀賞了「冬天的童話」。回到倫敦也在泰晤士河南岸的圓形劇場以五英鎊站票,觀賞「皆大歡喜」,體驗一般平民看戲的經驗。之前在英國就看過「威尼斯商人」、「馴悍記」等戲,也為「莎翁商學院」寫過導讀,雖然對莎士比亞沒有什麼太正式的學術研究,但對「莎士比亞產業」很有興趣。

 

英國雖在音樂美術上的名人較少,但在文本創作上從莎士比亞、「福爾摩斯」、「魔戒」、「哈利波特」等,一直代有才人出,且都各自大到可以成為一個「產業」。在台灣,勉強有紅樓夢的「紅學」社群;金庸的武俠小說,被拍成無數的電影、連續劇,遠流也在網路上經營了「金庸茶館」。但在英國這些著名的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演出,及其周邊商品,加上旅遊景點都成為其「產業生態」的一部分,且都可以「經濟產值」來衡量。

 

以魔戒來說,托爾金的奇幻小說是英國少年的必讀,也有廣大的研究社群,對「中土世界」的地圖、文字、字典的考證全都成為其周邊商品;在紐西蘭拍了電影之後更紅,紐西蘭光把拍攝景點就可以安排成28天的深度旅遊。在莎士比亞相關的賣店、禮品店可以買到的「東西」更是不勝枚舉。周邊商品的創造、設計與行銷是一門大學問。「愛知博覽會」的「綠色森林爺爺和樹木小子」代言人周邊商品,在185天的展期中就賣了850億日幣。

 

莎士比亞的戲因劇本好,因此可以被跨越時空一再演出,其情境場景,舞台的設計人員有機會進行多次再創造,不同演員也都可以在導演的指導進行各自的詮釋,可讓觀眾重覆欣賞都不會厭倦。莎劇的推出在英國是由「皇家莎士比亞公司」在史特拉福的演出開始,劇評家品頭論足後,再到倫敦及其他城市去表演。

 

看戲雖然傳統以來是倫敦人的嗜好之一,就像過去台灣人看歌仔戲、布袋戲。但我這次注意到不論在史特拉福或倫敦的圓形劇場,觀眾當中應有一半以上是觀光客,大家來英國觀光,是必要的節目、體驗一下莎劇的魅力。因有這麼大的觀眾群,相關的劇本介紹出版當然就免不了,又成就了一個莎學出版「市場」。

 

如何以無形產品(相對於台灣在行的電子電腦產品)發展出一個產業?劇本和歌譜、舞譜或菜譜一樣,算是有形(Tangible)的,但若多時沒有被演出,可以就會走樣、走調,無法傳承,因此不斷地被演出是維繫其作品生命,以致成為文創資產很重要的環節。也因不斷地演出,被人談論、評論,被人傳頌,才得以廣泛流傳,變成顯學,變成主流。

 

當然文本的擴散,英文是佔了便宜,但其實莎劇的英文並不是那麼容易懂,戲劇的情節與形式,肢體語言本身就傳達了大部分。台灣有那些創意文本或表演藝術可以產業化?雲門以肢體語言為主似乎比相聲瓦舍、屏風表演坊等大量運用語言的元素,更有機會吸引國際市場,但在行銷及營運上如何形成一個生態?

 

在去英國的飛機上看到Discovery頻道製作的幾米專輯,他的作品已被改編成數部電影及舞台劇,他的繪本在海外銷售也超過500萬冊。蔡志忠的老子、孔子等作品在海外的授權8000萬冊更多,也曾被製作過2D3D動畫,但還缺什麼加值,才能使他們都變成產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