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十月中到杭州和上海轉了一圈,對雙創(創新、創業)的「現場」做一些調查研究。自從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後,掀起了全民皆「創」的運動,大陸政府釋出許多有形、無形資源(空間、優惠、獎勵、創業大賽獎金、信貸、融資等),搞到年輕人一窩蜂地湧進眾創空間、夢想小鎮、各型加速器。不管有沒有好點子、有沒有創業的決心和動機,反正工作也不好找,先逐浪築夢再說。
很多受訪的人都提到這波浪潮一定會「泡沫化」,投資的力道在年中的股災之後,已謹慎、減緩許多;但這個實驗、這個社會運動,會對「雙創世代」的大陸年輕人、經過雙創體驗的人,不管成功或失敗(大部分的人會失敗),都種下了不同的DNA,這個集體經驗會在一、二十年後發揮什麼效用很難說。
我們在杭州去了兩次余杭區「未來科技」的夢想小鎮,訪問了灣西加速器和極客創業營。這個大區域是阿里巴巴的總部所在,有兩萬人在此上班;還有杭州師範大學(馬雲的母校),以此為基礎正在建造一個三十萬人的「未來科技城」。夢想小鎮是去年才先行開幕的一個小區,由原來的糧倉改建而成,隔運河和杭師大為鄰,並有保留一小塊糧倉成為歷史建築文物保存的地景。
「灣西加速器」是由一位浙大校友創立的,他有一個叫「個推」的社交APP,創辦人夫婦和矽谷往來熟悉。他們的logo像兩隻螃蟹的大腳,取的是杭州灣西邊,和舊金山灣西邊的矽谷,都是灣西(Bay West),都是創業的最佳途徑(Best Way)。這個加速器有30個團隊進駐,經過篩選,收納6個人到30個人的團隊,不用付租金,只需分攤水電費。加速器協助創業團隊洽接需要的資源,為他們舉辦各種演講、交流、沙龍、競賽、路演(Roadshow)活動。有多少團隊可獲得投、融資是績效之一。這個加速器的營運者是90後的,大學畢業二年,在校期間搞社團,對組織活動有興趣。
「極客創業營」(Geek Camp)成立的時間更短,收納的團隊規模門檻較低,營運者也是90後的,但說起話來也頭頭是道。整個夢想小鎮有七個不同單位支持的加速器,區內有些設施可共用,包括宿舍、公寓、旅店、餐飲等生活機能;有些大型活動也可共同舉辦,有群聚效應。
在西溪樂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杭州騰訊創業基地」是騰訊在長三角的據點。在同一棟大樓有很多騰訊的關係企業,可提供資源,為新創團隊提供涉及應用、曝光、流量的支持,快速驗證營運模式的可行性。可協助團隊在未有營收之前,也有機會爭取到一些投、融資。這個基地的營運者則是八0後的,在通訊業、媒體傳播業有一些經驗。
另外在西湖區的阿里巴巴「雲棲小鎮」創新創業基地,則是將原本之江旅遊度假區轉型為「塘科經濟園區」再轉型改造為「雲棲小鎮」。今年10月14、15日二天的創投大會,吸引了二萬多人與會。
在上海我們參訪了「起點創業營」(i-start camp)是上海閔行區地方政府、軟銀中國和天使投資人查立合作的創業孵化器。查立算是文革後早期出國的一輩,擁有在歐洲及矽谷投資界的經驗,也和台灣創投界、工研院熟識。現場營運者是八0後的年輕人,他們是已營運三年的孵化器,營運績效還不錯,又獲得更大的空間,查立還預備專為印度及台灣團隊開設的特別樓層。查立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身的,隔天將和其他五位投資界的人士共同舉辦藝展「色界」,展示不同的藝術創作。大陸投資界的供需雙方人都太多,因此也需要做「差異化」,包括用藝術,來增加知名度。
上海的另一基地「創業夢工廠」也很有趣,是中國「天使投資人」俱樂部,據點分布在全國。上海的運營團隊都是八0後,強調他們自己都創業過,才能服務背景廣泛的投資人需求,介接適當被投資的對象。基地座落在一家戰前由日本人所蓋的紡織廠,經過空間改造,頗有「老屋欣力」的味道。
除了這些現場之外,我們也向浙江大學創新研究基地的學界朋友和上海社科院的同仁請教。大陸在這波雙創的浪頭,多方人馬全面競逐,各地發展的特色也不一樣。在北京,如方正、紫光、聯想,技術出身為多,中關村的「電子一條街」已改成「創業一條街」;深圳則以華為、騰訊為代表,以其創客、硬件製造的基礎,成為團隊快速原型打樣及少量製造中心;浙江則是民營企業較發達的地區,以阿里為代表。就像創業團隊有世代之分,在浙杭一帶投資的金主也有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海歸系。在雙創時代,各自有自己的利基、自己的生態圈,形成百花齊放、多面貌的狀態。
當台灣與舊金山灣西的矽谷連結相對轉弱之際,對杭州灣西的理解與連結是否有在增強?在全球實虛連結的今日,如何在強弱連結中,知己知彼、找到定位,十分重要。
↑圖說:九0後的加速器市場總監
↑圖說:夢想小鎮的眾創空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