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月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啟動Startup Taiwan (創業台灣計畫)。在台灣我們一直都認為台灣是一個創業精神豐富,非常適合創業的地方。
中小企業處過去不遺餘力推動各種創新、育成及創業的計畫,也獲得世界經濟論壇等的認可。
延續去年底與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全球創業周」(Global Entrepreneurial Week)的盛會,
今年中企處一舉將台灣各界鼓勵與支持創業的計畫及活動,包括新創事業獎、Startup Weekend、TIC100、YEF、創業點子星光大道等,整合在Startup Taiwan的名下。

其實第一個堪稱為Startup Nation的,應是以色列。在「新創企業之國」一書中,很清楚地刻劃了以色列創業家,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櫃及美國創投資金市場的市佔率。以色列因其四周有敵意的鄰國,所衍生出來的社會文化中,
包括兵役制度,年輕人在戰地的生死經驗及同袍之誼,對其日後創業的影響,讓人有很深刻的印象。最近有一國際研討會,
其副標題即為「體驗以色列的創業文化」(experiencing startup culture)。以色列之外,在矽谷或MIT待過的人皆能明顯感受到其創業文化,
但台灣「創業文化」在國際間的印象,應該還沒有這麼鮮明。

貿工技是台灣第一次經濟奇蹟的路徑,從提著皮包到世界去銷售紡織、雜貨、民生用品的貿易商開始,
到後來的電子產品OEM代工,到電腦系統及半導體,逐漸進入研發及技術涵量較高的產業。在八○與九○年代,
創投產業也隨著高科技產業的興起,台灣和矽谷的資金、技術及人才往來頻繁。但網路泡沫後,
因缺少較突出的新興產業及投資標的,台灣的創投產業似乎一直沒回春。

Startup Taiwan的主題演講是由群聯電子(快閃記憶體世界第一)的創辦人潘建成擔綱。他有幾個特色,第一是年輕(40歲前後)新生代,
過去邀請的多是較有成就、有規模的企業主,因此年紀都較大。我們要鼓勵年輕人,江山代有人才出,這樣的事實和典範很重要,
否則我們推出的企業家典範都是創業二、三十年或更久,很難說服別人現在及未來的台灣持續還是一個容易創業的地方。

第二、群聯的營業額300多億(獲利30億)。固然所有的「大企業」都是由小而大,但中小企業處的任務應是創造一個優質的環境,
讓中小企業可以不斷地誕生。且公司不一定會都要發展成大企業才有前途,在中小規模也能在整體產業生態中適得其所,
自在健康。台灣過去的奇蹟靠的也是一群百花齊放的中小企業,而不是許多「大到不能倒」的中大型企業。
中小企業較有彈性,進入退出市場的社會成本較小。台灣要不要維持這樣的形態與優勢?我們都很羨慕Nokia、
三星這樣的品牌與規模。Nokia之於芬蘭,有利也有弊,當一家公司的市值大到其股票市場的六成,風險太極中了;
三星的規模與品牌之於韓國產業與經濟,當然有很多貢獻,但同時也壓抑了很多中小企業。

第三、群聯五人創業團隊中有兩位是馬來西亞僑生,之前廣達的林百里也是香港僑生。因此Startup Taiwan只是for Taiwanese呢?
還是對任何想在台北創業的外國人也友善?台灣上一波高科技業創業熱潮,吸引很多留學美人,帶回技術並吸引矽谷的創投回來共襄盛舉。
那這一波的創業呢?雲端、App、生技、或綠能產業,可否吸引全球人才及資源來台創業,尤其如何與中國大陸的市場與機會競爭這些資源?
最近在台北我們可以發現有較多的外國人,在街上說各種語言的人也變多了。
在Mobile Monday、Startup Weekend、Startup Lab許多創業小聚的場合,英文已是主要溝通的語言,
很多創業者也有國外的求學或工作經驗,甚至是外國人認為台灣是個創業的好地方。台灣的創業者亟需一個能和國際接軌(global outreach)的業務發展環境。

此次的「綜合論壇」即是雙語進行的,由「愛台灣」的德國創業家及投資天使海仁福(Volker Heistermann)擔任主持人。
幾位與談人都是網路原住民的創業家(痞客邦、地圖日記、Cardinal Blue),30歲前後的他們帶來的訊息,
不知給在場「領袖協會」(大部分是傳統產業)的成員有什麼衝擊?因科技環境、世界市場版圖丕變,過去「中小企業及創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
在網路、雲端、行動的時代可能是很不一樣的。

透過Startup Taiwan的努力,希望十年後、二十年後,台灣能產生下個世代的施振榮、張忠謀。他們以及他們的企業將會是什麼樣的形貌?
台灣的網路創業家有沒有機會成長到像硬體代工在全球的規模,還是他們有另外的出路與成就。在雲端分散的世界裡,
或許會有更多的中小型的創新典範,而較少的大平台及大品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