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理人月刊9月號

若未來想像很重要,那我們要怎麼「教」大家未來想像,很多上個世紀前半的科幻小說、科幻電影中的景象如高樓大廈林立的都市叢林、太空旅行登陸月球等,都已實現或部份實現。

有更多的想像至今仍未實現,如無人汽車、雷射槍。八月號的WIRE雜誌即以「尚未發生的未來」作為封面報導,並分析其原因如下:有些是太貴,如無人駕駛汽車,有些是科技尚未存在,產業惰性或不符自然法則,如藥丸代餐,另外是安全顧慮,如雷射槍、核子太空船。若我們都從成本、實用、產業經驗出發,會不會限制我的想像力?從供給端來說明其未實現的原因,一定可以找到一大堆理由。

相反地,若從需求面出發,對這些預言的檢討有助於未來想像嗎?例如我們會不會希望能較正確地和狗溝通,若有個狗語言的譯器有多好,牠是肚子餓、還是不舒服、還是只是在撒嬌,我們需要這樣的東西嗎?我們有多愛我們的狗?會願意投資多少去開發這樣的科技?還是你只要用心聽,你就能區辨上面的需求,和狗可以有不錯的溝通?我們真的「需要」機械佣人來幫忙家務嗎?我們已有洗碗機、洗衣機、自動咖啡機、吸塵器後,我們還需要家裏有個機械人來作其他的事嗎?情境脈絡分析會限制我們的想像力,還是會豐富並正確地引導我們的想像。

人類從來就沒有放棄夢想,有些人、事、物曾經是未來想像,但都已泡沫。我們仔細去追究這些歷史事件,會有助於未來想像嗎?如dotcom的泡沫帶來什麼啟示;基因族譜解開了一段時間,但個人醫藥尚未出現;耐米科技有少數應用的例子,但在微小世界有一些物理上的極限;量子計算機也未出現。

超音速飛機從1977啟航到2003停飛,對「未來想像」提供什麼樣的線索?一方面票價昂貴,營運一直沒有賺錢,音爆限制了飛行航線及起落地點;另外是911之後,需求劇降,有錢人的風險意識較高嗎?還是太平洋世紀真的來了?橫渡大西洋已經不流行了?有機會再復活嗎?或會以什麼形式再出江湖?

這幾年IBM提倡的「智慧城市」會實現嗎?「雲端」會成為未來嗎?對這些事情深入探討,會增加我們的「未來想像」嗎?如何「探討」呢?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未來,我們的「終極關懷」是什麼?對達成這個創新共生體系的「形貌」我們瞭解嗎?要怎麼去建構? WIMAX尚未實現,數位電視在台灣的進展很慢,這些已推動一段時間,但離真正落實還有距離,這些問題是不是未來想像的必修課程。

在想像時,要多認真去考慮其執行與落實方法?過去的經驗能告訴我們什麼?電子書的普及似乎已呼之欲出,但我們對最終電子閱讀的「想像」是什麼?和傳統書有多接近?因網路的特性,有哪些「閱讀經驗」是現在的網民或數位世代所需求的?數位世代的行為、溝通方式和上一代完全不同,最近有統計,傳統電話、語音市話的通數,及每次通話時間都遽減,因和其他的溝通方式混用的結果(透過即時連線先瞭解對方是不是在線上,有沒有空)。通訊的行為模式變了,人的需求會不會變才是重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符合人性的想像,成功的機率可能性不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