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04/14 經理人月刊

新政府的633計劃期望在八年內所得倍增,台灣在所得15,000美元前後停滯十多年後,要如何迅速地提升,可能有多種方案。但什麼樣的「基底」與「內涵」才能支撐3萬所得的社會?三十多年前我唸大學時人均所得是300美元,只花了二十年左右就衝到一萬多,為何最後這十多年衝不上去?

春假在日本東京最新最高級的城中之城(Midtown),觀察到最誇張的應是「Dogdays」寵物店,會讓台灣很多中產階級的小市民大嘆「生不如狗」。一家六七十坪的店鋪包括了透明的狗醫院、狗美容院、狗旅館、狗餐廳、外帶美食、精品百貨,其價格和人用的比起來都不惶多讓。但願同樣的國度內沒有無殼族,沒有流浪漢。

其次是一家「鮮花水果店」,台灣好像尚無把這二類商品組合在一起銷售。在店裡看到二顆一萬日圓的日本土產愛文芒果,以前只看過哈密瓜有這種價格。另外,這次特別注意到巧克力專門店多了起來,在中城、表參道、六本木、銀座、丸之內的商圈內都有好幾家,而且價格都很高。小小的一片從2001000日圓都有,巧克力固然有其迷人的地方,但拇指大小薄薄的一片,賣到那麼貴,還是有人購買,甚至排隊,則是令人匪夷所思。

我曾經思索那些早已習慣高所得的北歐國家與瑞士,或者今天的日本,他們的生活內涵、消費行為,物價與實質的淨福利,到底比所得只有一半的我們,多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如果只是上述水果、巧克力、牛肉麵、地鐵、電影票、西裝、牛仔褲、房地產的價錢都漲一倍,那所得「倍增」有什麼意義?即使上述的產品與服務在讓消費者看得到、感覺得到的品質也相對增加。

在所得倍增這段時間應該還要有許多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會降低,才會有餘裕的空間,讓我們增加一些過去沒有的消費或享受。例如:過去五十年從沒有電話到今天的手機、網路電話;過去從沒有電視,到三台,到100台有線電視,到數位高畫質電視。五十年前剛出來的黑白電視,三十年前的彩色電視,到最近的互動電視,相對於當時的所得,價格是在上升還是下降?汽車在不同年代與相對所得理應是在下降,亦即你工作幾個月可買一輛車。美國在一百年前福特T model出來時,定價是是工人工作36週的薪資即可買到,現在應該不需要那麼多個禮拜。個人電腦也越來越便宜,功能越強。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觀察到,過去只有少數人能享用的東西,今天有更多人能消費得起,一方面因價格下跌,或者是因所得增加得更平均?

15,00030,000,我們的消費內涵主要會是「量變」還是「質變」?在快速成長階段似乎兩者皆有。但未來八年,應是以「質變」為主,我們不見得會增加消費的數量,而是享受漲價一倍,但品質較好的產品與服務?還是以「量變」為主,我們可能需要開兩輛車、住兩間房子、用兩台電腦、兩台相機?多吃兩碗牛肉麵,多聽兩場音樂會?

每個人所從事的行業在「所得倍增」時,你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會倍增,還是因科技的創新而降價,且功能更佳?你應在哪一類的行業工作,發展機會比較大?你準備好了嗎?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層次,在所得倍增時是全體平均地上漲,還是富者越富,成為不平均的M型社會。過去假設以中產階級為成長動力的施政方針,可能會導致M型兩邊都不討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