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月底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到歐洲走了一趟,主要是去了解芬蘭、瑞典、丹麥、德國在「未來研究」方面的相關機構。要預測未來,必須了解過去,因此有「未來渴求對過去的記憶」這樣的說法。未來的研究與預測是非常高風險的工作,只要回顧過去的產業先進曾錯看過多少創新,這些錯誤嚴重的,會導致公司的存續或個人在產業中的起落。 以下就是一些常被人拿來做警惕的例子。 1876年西方聯合鐵路的一份備忘錄中曾記載「電話有太多的缺點,很難認真地將之考慮為通訊的工具」。 英國科學皇家協會理事長克理文爵士,在1897-9年曾說「收音機沒有未來,飛機在科學上是不可能的,X光很明顯只是噱頭」。 《收音機時報》的編輯雷克斯.蘭巴特,在1936年說「電視不會在你我有生之年成為有意義的東西」。 湯瑪斯華生(IBM董事長)在1948年說「我認為整個世界市場大概只需要五部電腦」。 《大眾機械》雜誌於1949年報導「未來的電腦大概有1.5噸重」。 迪吉多創辦人肯尼士威爾森,1977年說「沒有理由說每個人家裡需要有一部電腦」。 比爾蓋茲在1981年時也曾說「0.5MB記憶體對每個人來說應該足夠了」。 很多重要發明的原型在剛出來時還有太多缺點,整個社會或主流企業還未能接受它,因而有這些失誤的判斷。但歷史的腳步是不會停留的,我們還是需要不斷地向前看,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趕緊採取一些策略或行動。因此有不少人投入未來研究這個行業,為政府或企業服務。

變數也是研究趨勢的因子

我們拜訪的單位有些依附在大學商管資訊學院,有些以獨立法人或以私人顧問公司方式成立。未來研究的領域包括:未來社會學研究、科學科幻研究、未來產業研究、未來對話、未來情境分析、技術預測、技術前瞻。不同的單位因其成立的背景、人員的組成,有不同的分析及預測模式,在主題型態及方法論上都有些差異。 以丹麥的哥本哈根未來研究院為例,他們的方法是先列舉大趨勢(megatrend),就是未來十到十五年,一定會發生且確定不會迴轉的大趨勢。接下來看這些趨勢對某個國家、區域或企業的影響是什麼?在企業之內,再看這些情境,對產品、行銷、設計、製造到財務、策略等面向會造成什麼影響?有哪些對策方案?可以做成數個矩陣,他們將這一步演練叫profiling。接著根據公司願景,於未來十到十五年在各個面向希望達到什麼境界,再倒推其必要的路徑,因此可以決定今天組織應做什麼才能達到那個境界。但世上不可預料的事(wildcard)也很多,會影響你的路徑,再以這些權變的可能性適時做必要的調整。

台灣的願景正在失焦

台灣目前因兩岸間的政治關係進展緩慢,但產業間的互動與流通每日都在進行,而且有些現象已無法回頭,眼看很多優勢,台灣持續在流失,對未來的定位想像與願景共識的工作無法心平氣和來進行,讓許多個人及組織的努力與積累變得以短程為主,需較長時間去孕育及投資的事情,不容易引起興趣及資源的投入。 今年8月華碩全球業務人員都飛到上海去參加一場工作研討會,因大陸的業務人員很猛,有很多地方值得其他地區的同仁學習。今年11月莎宣美髮學院在上海開班,三天課程叫價學費新台幣一萬元,台灣有很多美髮設計師前往學習。見微知著,如果這些個別現象背後的意涵可以被放大,台北與上海哪個地方將會是未來企業業務、行銷、設計、品牌學習的中心?
2005-1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