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2001年司徒達賢老師出版了《策略管理新論》一書,其中提到的「策略矩陣」,企業裡的各種現象、作為都有其表裡、陰陽兩面,這是很少管理學者能參透的洞見。一般管理學者都在找「成功」關鍵因素,這類的書及個案汗牛充棟,但「失敗」的管理者或組織也接連不斷,並沒減少,很多卓越的公司幾年後就急轉直下。因此近年來,國內外開始出現以「失敗」為主題的管理或創新的討論會,如:台北的X-fail。

 

從這幾年科智所畢業同學就業公司的流變,也可以看出科技產業的動向及企業的興衰起落。從十五年前的BENQ,十年前的ASUS,五年前的HTC,這兩三年鴻海不同的大陸據點也吸引了一些同學,但也有到文創、社會企業之類的公司,這是前幾年沒有的現象。

 

這段時間持續領導全球的科技產業,無疑是蘋果公司,相較於其他手機公司從硬體製造公司發展服務,試著將「裝置服務化」;但蘋果公司一向的核心價值,就是為市場需求的服務,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並透過設計非常創新的裝置為載體,來傳遞其價值,這叫「服務裝置化」。大陸從上一代聯想、華為、海爾等硬體廠商,到近年來小米、阿里巴巴及騰訊等公司搭著網際網路的浪潮,偏向軟體及服務,也能仗著市場廣大快速崛起。硬體軟體,何者為「表」,何者為「裡」,策略相差十萬八千里。

 

傳統的企業乃至證券市場比較重視的是有形資產。舉例來說,當年以防毒軟體起家的趨勢科技,也曾考慮過在台灣上市,但是軟體公司沒有廠房,辦公室是用租的,沒有什麼大的固定資產,所有的資產都是流動資產。當年主管機關曾善意勸說,勸他在台灣購買一些不動產,這樣在「資產負債表」上才會有固定資產,不然公司飄飄的,不太「實」「在」,好像有可能隨時人間蒸發?後來趨勢科技在日本上市。

 

                      向沒有借東西

 

當前最新的商業模式,如Uber沒有「自己的」車,卻能提供載運服務;Facebook也沒有什麼有形的書,卻能提供資訊服務;Airbnb本身一張床一個房間都沒有,卻能提供背包客住宿服務。這些平台都沒有「擁有」什麼資產,而是借助別人擁有的東西,提供很好的服務介面,都經營得很成功。

 

傳統服務,每增加一單位服務通常都會增加邊際成本。但在網路平台,每新增一個使用者基本上幾乎不用增加任何成本,有零邊際成本(Zero Marginal Cost)的優勢。再加上還有網路效應,更多人參與、越多人使用,每個人獲得的價值越高。像這些網路與共享的服務,使用者也是消費者的營運模式越來越多,他們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與社會?

 

這些共享的模式因相對透明公開,可以解決資訊不對稱與的品質認定的問題,因而形成新的信任與商譽之不同營運方式。網路技術的進步,有形、無形、虛、實換位,造成很多生意的翻轉,企業營運的本質和重點都面臨新的挑戰。

 

接下來,是大數據的問題,在網路上蒐集資訊,並加以應用變得十分便宜,資料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成為新的焦點,「擁有」數據?還是會使用數據?比較有議價能力?

 

                     虛實整合交纏引繞

 

有次在裕隆集團的水平事業演講,和他們談賣產品(不同品牌汽車)的策略,和賣汽車租賃、融資及「行的生活」週邊服務有很大不同,有人認為他們自己很清楚是「搬」錢的虛業。如果以賣有形汽車為實業,他們的「虛業」服務,以汽車做為載體,處理其融資、租賃,還是涉及「實體」的所有權、及管理維護的問題。何種為表?何者為裡?

 

再以最近很熱門的Gogoro為例,公司以「賣機車」出發,和以「換電池的服務平台」出發,靠平台收集的大數據可以發展出更多衍生的加值服務。這二個不同的出發點所發展出來的策略、產品構型、投資、定價都會不同?

 

再來看看一個虛實例子,日本和食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登錄成「無形文化資產」。這個事件給台灣「小吃」什麼啟發和挑戰?台灣的食物,在桌菜方面大部分根源中國的八大菜系,但民間市井小民的黑白切、蚵仔麵線、肉圓、割包、潤餅等,其背後共同的「台灣元素」是什麼?我們如何論述才能歸納出像泰國的「泰精選」(Thai Select)?如何經營「無形文化」是台灣很大的罩門。

 

再舉例有一家線上線下「虛實整合」得很好的遊戲公司─雷亞科技。雷亞對於音樂與美術的原創非常重視,吸引了不一樣的遊戲玩家和粉絲,提供了不一樣的價值。他們和粉絲的互動模式也很不一樣,每個月舉辦Open House與粉絲直接互動,還進行網路直播,並善用「群眾募資」辦了自己原創歌曲的演唱會。

 

網路經濟帶來的「虛實表裡」顛覆了早期「銀貨兩訖」的單純買賣,有句名說「羊毛出在牛身上,豬來買單」。這種多邊平台的策略,有很多想像創新的空間。

 

「手機不要錢,但綁兩年的門號使用合約」,可以複製到什麼行業?舉一個最誇張的例子,「電梯有沒有可能免費?」一家有名的電梯公司提供免費的電梯給商業大樓,交換二十五年電梯內外廣告的權利。水平移動的大眾運輸(捷運、公車、高鐵)上廣告很常見,所以電梯也可以被視為「垂直移動」的大眾運輸。這樣的觀點轉換,就產生了創新的機會。免費經濟的表裡是什麼?虛實整合交互運用,商機無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