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世界設計之都」是由「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 所認定並授獎的城市推動計畫。自2008年起,每兩年由全球投件申請的城市中選出一個城市作為代表。ICSID想推動的是希望將設計的手法,不只用在產品、建築等有形的物件,更希望可進而解決社會與城市的問題,擴大設計的影響力。
在台北申請的過程中,我因有些接觸才有機會瞭解到,我們一路從「盤點」台北過去的設計作品亮點及人才,比較忽略將「都市」本身成為一個標的,許多都市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如何可以透過設計獲得改善、或變得更好。相關人員經過一段時間調適,才搞懂這個頭銜的本質。
國際上透過這類頭銜,如「歐洲文化首都」等,都是一個以設計思考為「進行式」的競技場。每個城市透過發掘問題、激發解決方案,到實際去落地實踐,並與其他城市分享,藉這樣的經驗與過程,可以提升市民、市府對「設計」的認知與實踐,應是「世界設計之都」推動的初衷。
2013年底(11/18),我們獲得了這個頭銜,而2016年底則是台北「世界設計之都」驗收的日子。在爭取的過程當中,台北卯足全力2011年底成功地舉辦「世界設計大會」,讓包括評審在內的很多國際友人印象深刻,可能也是許多競爭者知難而退,造成後來同額競選的原因。
北市前文化局長劉維公負責申請專案的執行,他是社會學背景,也是城市、趨勢觀察家,著有《美學風格》一書。在就任局長之前,就對民間特色文創社區街廓有所辨識及論述,規劃出十三個「文創街廓」,成為一個觀光或街遊的地圖,他認為這是台灣孕育文創人才與產業發展重要的土壤。
在申請過程中,為讓各局處的主管及同仁理解設計方法,舉辦了許多訓練及工作坊,最後台北提出「Adaptive City不斷提升的城市」的概念,涵蓋過去多元的歷史背景及面對未來「多變」的期許,還算貼切。當初認為競爭很激烈,沒有把握一定申請得到,吳漢中曾給過一個演講「比得獎更重要的事」,認為我們若能掌握這活動的精髓,提升設計意識,即使沒入選也是很有意義的事。
如今我們已獲得此一頭銜,也編列一定的預算,雖因市長選舉、人員的更迭,耽誤了一點時間,那我們可以做哪些事,最合乎初衷而不會後悔?有機會聽吳漢中執行長將這個活動定調為「社會設計 Social Design」,槓桿近來台灣方興未艾的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現象。在我看來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社會參與本來就是此頭銜的目的之一,也是相容的。台灣社會似乎不曾有過像英國十九世紀的工藝運動,或日本柳宗悅的民藝運動,社會設計運動的成果可能屬比較無形的,但因有設計的元素,若真的有參與及擴散,也可以匯成一些具體有形的成果。
「2016世界設計之都推動計畫」已逐步展開,致力於以創新的城市治理方法,聚焦在台北現今所面臨的四大發展課題,包括生命健康、生態永續、都市再生、以及智能生活,積極邀請熱血設計工作者參與公共事務。這個「不斷提升的城市」主題將會和當代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協同設計(co-design)、與開放設計(open design)等發展趨勢相呼應。
推動的計畫包括設計補助計畫、鄰里二代公園、通用設計推動、城市博物館聚落,與花博園區林蔭大道、天橋、地下道計畫、URS、老房子文化運動、店家招牌及變電箱設計導入、公車候車亭、站牌等,這些計畫單項雖不一定有很高的「能見度」但累積起來還是有一定的社會參與普及度,到處可以有「由設計翻轉」的故事,不只是增加一個明顯紀念性(monumental)的設計,而一般市民或設計師卻是無感的。
過去這幾年,台灣經濟與產業發展一直不是很順遂,政治、兩黨惡鬥也一直膠著不進,教育及文化也面臨許多瓶頸。目前比較正向的潮流,只剩下新興「社會企業」較蓬勃發展,「社會力」抬頭,此一民氣或許可彌補市場失靈、政府失能。如能透過設計的方法,或許可以改變社會創出新契機,這比較像是「文化運動」,而不是只是一個活動。2012年TEDxCity2.0即以社會設計的主題邀請「社企流」林以涵、「愛的米其林」APP發起人林崇偉、「義築」簡志明舉辦一場社會與城市的對話背景,就是民間草根的一個例子。
過去台灣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追求經濟成長現代化及政治民主化,但在文化、社會及環境生態方面,相對還有更多改善的空間。2010年上海世博,主題「城市使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發達中國家的想像。很多「已發達國家」都市居民紛紛想逃離都市,反璞歸真,回到能腳踏實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能更真誠互動的一種社會關係。科技進步神速、物聯網、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的各種設施,會使人更智慧、幸福快樂嗎?
很多的城市問題、社會問題,不是光靠科技就可解決的,社會設計的源起一定是有個很重要的「社會價值主張」,回到以人為本,同理心出發。它可以感動、動員許多平日沒被重視的社會資源、義無反顧地投入,共同解決有待克服的痛點,創造價值。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若能完成幾項這樣的設計,影響到更多人認同設計的功能,為社會帶來的美感、和諧性、合理性,才不失獲獎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