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陸最近出台的政策,反映了未來的經濟發展及就業,需要靠許許多多「新創」事業來支撐與提供。目前的大企業、或國營事業創新不足,無法成為成長的引擎,李克強也多次到中關村創業大街巡視、講話。

 

美國去年三月以來裁員最多的公司包括惠普(2.1萬人)、微軟(1.8萬人)、RadioShack、Cisco等,彼得杜拉克在1985年《創新與創業精神》一書就指出美國70年代之後已進入「創業型社會」,就業機會是由新創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大公司反而一直在裁員。

 

去年太陽花運動之後,中央及地方政府都發現青年感覺沒出路的問題嚴重,成立了「青年顧問團」,這些青年才俊都去貢獻了意見。毛院長指定幾位政務委員專責推動相關法規、國際連結、資金媒合等不同業務及生態,透過「創新創業政策會報」協調,陸續地出台很多鼓勵青年創業的政策及計畫,包括提供多處創業園區、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如《從0到1》的作者Peter Thiel、新北市邀請到Founder Space加速器創辦人Steve Hoffman來台演講;台北市產發局成立創業智庫、天使俱樂部等;科技部接續「創新創業激勵計畫」,推出「連結矽谷計畫」;科發基金將院長官邸改成「創業基地」;國發會也從芬蘭邀請Slush策略長Martin來當顧問,預計今年10月也辦個“Slush Taipei”。 「推動創業」似乎已成為台灣近來難得的共識,但淺碟子的台灣,一窩蜂的趕流行,搶做出成績,會不會變成「葡式蛋塔」?

 

當然在政府不同部會大舉推動這些創業相關計畫之前,民間從十五年前的研華TiC100、工銀WeWin就開風氣之先,之後時代基金會的YEF及Garage+、數位時代的創業小聚和創業搖籃、之初創投,早就累積了一定的能量,生態圈已儼然形成。過去幾年政府的部會中,較早主要是由中小企業處在推動,多年前就提出「Startup台灣」,歷任中企處處長都希望將台灣做成像矽谷一樣是創業友善、創業最好的地方。我還曾經質疑Startup Taiwan for Taiwanese only?我們的政策及獎勵是否忽略了國際友人在台創業的意願,不乏在台灣創業的外國人也為「台灣是適合創業」的概念在努力,但我們有善用這個優勢嗎?

 

在學校方面,南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幾年前就率先宣示成為「創業型大學」,做為差異化的策略。頂大之外的學校在競爭「教學卓越」的經費時,也紛紛指向創業學程或課程,年輕的教師被指派去負責這類學程,但他們並沒有創業經驗,也沒有太多的業界關係,這些大學的學生創業動機也不強,推動起來效果有限。2003年我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這個有四百年歷史的大學也是以創業大學為口號(slogan),其育成中心和MBA學程充分合作,協助新創事業的特定課題,也有運用閒置空間進行前店後作,創作展售一體的實踐。

 

1997年,瑞典最好的工科大學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就企圖走向創業發展,但他們花了很大的精神去準備「性向測驗」和「心理測驗」,挑出10-20%有理工背景又有興趣創業的同學,設計學程為他們服務。台大陳良基在八年前創立「三創課程」,不敢期待10% 的台大人,每屆500人來學習創業,只開了50人的班,還碰到很多老師和家長有意見。但到今天已逐漸倡導有成,許多團隊以其技術或創意拿到國內外創投的資金挹注。

 

台灣的未來到底是靠精英學校「創新科技」導向的創業,成為經濟的主力,產業可規模化,並面向全球競爭;還是靠較重在地脈絡、遍地開花的微型創業,如民宿、小咖啡館、農業體驗等?過去台灣的經驗是頂尖學校的畢業生都出國或考上公務員,創業是由搭不上述列車的人,在困境中創立的。經過一、二代,我們的經濟、環境、技術都已有所成長、漸成熟,國際連結也較好,台積電、聯發科就可提供好的就業機會。面對行動APP、物聯網、雲端、或文創,未來的創業以及就業機會將會是什麼樣的團隊創造出來?

 

「社會企業」是另一個全球運動。今年「全球創業觀察(GEM)」的特別議題就是社會企業,台灣在這方面的進展也不落後,「社企流」、輔大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社企咖啡館也都十分活躍,現今年輕人創業,除了經濟動機之外,有很多獨特的社會主張,一樣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改變世界。

 

隨3D列印技術打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口號,「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是在這一波全球創業熱潮中,另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台灣的創客活動也有超過二、三年的發展,但似乎多停留在社群的階段。Maker Faire也辦了三屆,參展攤位數、論壇、到訪人數雖然有增加,但不像深圳潘昊的「柴火空間」成為全球創客硬體開發的軍火商。深圳地區號稱有1,000個創客空間,銜接少量生產及周邊支撐的生態圈已形成。開模、小量多樣原是台灣的強項,但這機會被深圳超越了。

 

我有很多學生正活躍在創業圈,有一些人語重心長地檢討學校的「創業教育」,有些甚至很憂慮:由錯的人將錯的內容以錯的方式教給錯的人。目前這股創業瘋要從大家乖乖聽話,順從的羊爸、羊媽角色,突然轉變成想揠苗助長的虎爸虎媽,有可能成事嗎?給年輕人空間(協助除去有形無形的障礙),陪伴他,比給他很多錢、很多資源來得重要。如前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組長楊啟航所說的,天使基金的重點在天使,而不在基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