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關係,沒關係

關係、或者較學術的說法「社會資本」,不論是在類比時代或在臉書時代,在傳統產業或在創投,都有一定的重要性。
記得十多年前有一次創投公司總經理來演講,同學問到創投公司的「核心能耐」是什麼?
回答竟然是跌破大家眼鏡的「關係」,好像沒什麼學問。他說創投涉及的投資計劃各行各業都有,
創投經理人不可能懂那麼多行業。這時候如何在最快的時間,找到該領域的專家請教就十分關鍵。
那家創投公司的關係網絡較佳,市場或技術資訊較豐富與正確,投資的成功機率可能就較大。
但為何A創投公司會比B公司的人脈較強,這又和團隊本身能耐的強弱有關,「龍交龍,鳳交鳳」,
A咖專家交的朋友通常也是A咖創投,在交往中彼此都有一些可以學習、交換。

其實關係還是有深淺,比想像中有「學問」,有位美國的教授在矽谷一家創投公司花了半年時間,
跟著三個在不同階段的投資案,觀察創投業者和創業家之間的對話、討論,並進行分析。
結果他發現創投公司其實在「賣」的東西就是關係,但關係是有層次的。創投業者除了提供資金外,
所能提供的其他創業資源可能是不同的,如在各發展階段引介重要的專家及資源就很關鍵。
但同樣是引介,給名字是一種關係,給電話號碼或手機是另一種關係,在你面前就撥起電話請對方幫忙是另一種,
這是不同層次關係的提供。反之,創業家在尋找創投時,除了他的錢,也在測試創投的人脈資源。

日前東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園田茂人來我們企業史團隊演講,題目是「台、日、韓商於中國大陸的在地化歷程比較:從社會資本觀點」。
他透過語言、溝通、信任等問題,在2001年及2010年分別對蘇州及東莞台、日、
韓商在大陸電子業的外派幹部及當地員工們進行面訪及問卷調查。
他的研究結果從表一可看出:韓商最積極在經營其人脈網絡,他們也特別努力學中文;
日商次之,但派駐幹部的年紀較大,員工的流動率也相對較低;台商幹部則傾向在台商協會裡打混,很少和其外商競爭者往來。
可能日、韓商因語言及文化上的障礙更需要努力社交,保持其情報的多元性與完整性,
台商可能在自己的關係圈子裡就可以得到其所需的情報。另外,韓商、日商對其員工家庭的熟悉情況也比台商要高。

歸納起來,因社會脈絡不同廠商,所發展出來的「在地化策略」也不同,
台商通常是將整群的衛星工廠一起搬過來,韓商則努力建立其在地化社會資本,
日商則是透過資深員工來維持其業務的流暢性。亦即三國因其在中國的社會條件不同,
其所建構的社會資本不同,方式也不同。從表一還可看出,關係有很多種,深淺也不同,
不管哪種關係,很多事情可能真的「有關係就沒關係」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