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01/14 經理人月刊

        台灣產業在兩兆之外,雙星還一直扶植不起來,各方都在積極尋找第三兆,勉強把石化及鋼鐵金屬放進來,因其對環境的負荷較重,也是資本密集,且吸收就業人口並不多,很難振奮人心。因此經建會想到「美麗產業」,似乎比較有趣,多一點創意想像與產業發展的空間,台灣需要從高科技轉型到高感性(High-touch)的事務與創造。

        其實在2004年,「經濟學人」(Economist)即有一專題在討論「美麗產業」相關的主題;南方朔也以該文為基礎在中時副刊寫過一篇,2006年詹偉雄的「美學經濟」也成為科管所年度好書首選,同年「學學文創」的設立也是致力於美學的教育與傳播,可見這個議題早已引起國內外各界的關注。

        其實「美」是一個恆久為人類有興趣的事物,在心理學或社會學領域早有很多的研究。例如:其他條件相同,長得比較美的人其薪酬較高,比較美麗的老師較受學生歡迎。愛美是人的天性,很多人為了擁有更美的容貌、身材、牙齒、服飾、化妝,願意花很多錢,因此有機會變成經濟、變成產業。

        體驗經濟超越服務經濟,所強調的是愉快的回憶,因此會特別講究服務的設計與消費的體驗過程,但而回憶終究會隨著時間逐漸被淡忘。在「體驗經濟」之後,人類的需求會提升到「轉型」(transformation)經濟;「轉型經濟」追求的是消費過後,身心能較根本地被改變,並維持改變後的狀態較長久的一段時間。因此瘦身、美白、防老、養生的課程都是這類會改變你的內外表的行業;其實念EMBA、參加「心靈成長團體」或宗教靈修課程也都是追求心靈「美」的活動,其學費通常並不便宜,也是好生意。

       「美麗產業」正是可以統括這個概念的代表,近年來已比較具體顯著的有婚紗、禮服、攝影、彩妝、髮型、造型顧問、健身俱樂部、時尚服裝秀展;雜誌,與雜誌上的廣告等。這些行業都有一定的產值,有些從全球的觀點來說台灣也做得很有特色,有競爭優勢。鄰近國家如韓國的整形美容產業、或泰國的SPA美容、健診觀光都是類似的產業,且他們也都做得相當成功。

        除了個人層次的消費,也有人提到好山好水、美麗山川, 都是孕育「美感」很重要的資產。一個環境不優美的地方很難期待美麗產業的興起,美麗的天然資源之外,人為的資本也很重要,從機場開始到城市天空線、大街小巷的招牌,行道樹,公共空間及公共藝術都需要妥善地規劃與經營,才能在發展觀光產業的同時,能確保美麗視界及生態的永續發展。

        商業司曾邀請各界代表來探討美麗產業的推動策略,綜合大家的意見,美麗產業有出口與本地消費兩類,出口包括產品及勞務的直接外銷,觀光客在台灣的消費也是賺外匯的;在服務方面,不管是簡單的婚紗攝影到複雜的健診或美容,本地的消費者與觀光客的需求可能會有差異,除了服務內容及流程設計,至少要克服語言上的困難,除非只想做大陸客。

        在研究探討此類新興產業時,許多基線〈baseline〉的資料收集上有困難。主計處侑於傳統的統計方法或對象,當有類似「美麗產業」需整合跨領域、跨行業的創意概念產生時,不容易去統整相關的數據。此時若能採用「管理會計」與「稅務會計」兩套不同的意涵,不再拘泥於傳統「產業」的統計與思維,比較能因應及推動規劃新概念所創造的新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