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12/26-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10年前,台大政大率先推出EMBA課程後,為廣大的高階理人及企業主開創了一個中年學習的管道,以及結交新朋友的網絡。在其他大學接續普遍設立了之後,每年有好幾千人進入EMBA學習,有的學校甚至一年招收超過500人。我曾經遇過有位外國商學院院長詢問,台灣那有這麼多個高階經理人(Executives)。 

  目前大部分學校實際收進來的學生早不是高階經理人,多為中低階經理人,有許多甚至是沒有任何經營或管理經驗的年青專業人員,他們或許應該是5年或10年後有更多的管理經驗才適合進來唸的。這樣提早揠苗助長,無疑是「竭澤而漁」,快速侵蝕EMBA的市場,稀釋E MBA的價值。
 
  這麼多人唸EMBA後,對他們的經營管理知識或決策判斷能力到底有沒有幫助?最近坊間流傳EMBA「四不一沒有」的笑話,「不要相信老師,不要相信課本,不要相信同學,不要相信自己,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沒有管理,無招勝有招。」這個笑話雖是比較「誇張」的詼諧,但對許多EMBA班來說也有幾分實情。 

  很多學校教EMBA的老師並沒有太多實務經驗,還是用教一般沒經驗的MBA之教材與內容來教經理人,可能過於理論,缺少在實務上如何應用的經驗,也無法處理或回答同學在實務上遇到的問題。
 
  早有古訓「盡信書不如無書」,EMBA上課的教材可能包括課本及個案等,但和老師一樣,如何運用才是重點。過去有人就老師所講的、課本所說去實踐,結果以失敗收場。管理學是一個低情境(low con text)的學問,情境的差異沒有考慮周到,生吞活剝直接套用,當然導致消化不良。 

  EMBA來自各方的英雄好漢,從同儕中可學到的往往比老師寬廣的多。但同學間認識不久,也不乏造成50萬、100萬投資俱樂部、跳槽到同學公司去上班,產生很多後遺症。以為被老師考進來的同學都會有一定的水準、行為、道德觀,輕易相信同學而踢到鐵板。
 
  過去的成功不一定保證未來的成功,更何況很多來唸EMBA的是在工作與職涯上有中年危機,面臨轉型期。即使目前的工作或事業還不錯,也不知能持續多久,高處不勝寒,因此希望回學校充電,得到一些刺激與啟發,將過去的經驗系統化、概念化,了解其所以然,因此「放空自己」也是必要的。
 
  管理或策略有很多的理論模型,就像武功有各種招式,但內功的修練更重要,在EMBA課程內從產、銷、人、發、財,可以學到很多術語;例如BCG矩陣、SWOT、4P、五力分析、ABC、TQM、平衡記分卡等,回去罵人也顯得較有學問。但這些管理理論或技術在何時、那裡、如何導入,則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武功成熟的人已經將所有招式融會貫通,「有」管理好像「沒有」管理,管理無所不在,貫徹於無形。 

  媒體每年也為不同的EMBA課程做評鑑,各校為爭取校譽,對老師、對課程的滿意度高達9成5以上(甚至有高到98%)。這和我所了解一般同學私下的反應之間有極大的距離。以微小的百分點來排名次,意義不大,但引導同學去做這方面的競爭,對EMBA教育實質的改進與幫助應該有限。因此可能可以加上第五個「不」,不要輕易相信評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