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我對稻盛和夫並不陌生,二十多年前我曾聆聽他來台灣講的「盛和塾」(記得是在國賓飯店);1997年在「京阪奈關西科學園區」參觀過京瓷的一個研發單位;2004在東京也參訪過KDDI的AU通訊事業;在末松千尋的「京都式經營策略」一書中,京瓷就是重要的案例之一。
過去30年,從和skylark往來開始,我曾因公因私到訪日本超過40次,日本東、西、南、北大致都曾踏足,產、官、學、研機構也參訪不少。因略懂日文,對日本管理相關的議題也一直保持接觸,但看完本書中譯本,我才重新認識了稻盛先生,為何被稱為「經營之聖」,而且心情還有些沉重。
稻盛和夫有感於當代日本人的素質低落,很多原先優秀的公司醜聞、錯誤事件層出不窮,本書是他於2005年10月至12月,在「日經商業周刊」連載「敬天愛人-西鄉南州遺訓及我的經營」之內容整理而成。每一個章節分別引述明治維新志士西鄉隆盛「南州翁遺訓」四十一條中的若干條,除了還原明治維新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些遺訓的源頭還可追溯自中國文化,例如與四書五經有關。稻盛並以他在當代創業與經營企業的經驗給予新的詮釋,從其章節名稱:無私、利他、大義、王道、真心、立志、精進等,可以理解稻盛與西鄉二人的恢宏氣度與視野高度,憂國憂民,以及對日本與日本人的期許之深。
稻盛是日本企業界中的一個異數,有些企業家一生只創過一家公司。稻盛能創立二家公司,27歲就在上司及部屬的協助下,成立京都陶瓷;在52歲時為突破NTT的壟斷,也在眾多企業家的支持下,創立了第二電電(KDDI)。京瓷與KDDI都因經營理念與其打下的基礎,經營地相當成功。更重要的是,稻盛先生能在事業高峰「退」得很瀟灑漂亮。在社會回饋方面,除了京都賞,盛和塾,自己也在65歲出家,身體力行精進各項修為。
在弱肉強食的競爭市場與無為放下的修行世界,對他來說轉換自如,可以相同的道理貫穿其間。這是本書最難得的地方。閱讀此書,除了書中所示的人情義理或組織經營的哲學之外,其實也讓你深度地認識同為鹿兒島出身的二人,他們一生的事業與行誼,一位是推動明治維新的先驅-西鄉隆盛,一位是參與打造戰後日本第一的稻盛和夫。人生的道理透過人物與故事的現身說法,較有說服力,更容易傳達。
我的父母及岳父母都受日本教育,且有二人在日本上過學,比稻盛先生略長幾歲,算是同一世代的人。我從小在他們身上與其交往的日本人、及平日的庭訓,看到上一代日本人的特質,及日本教育留下來的一些痕跡。今年暑假有機會與一位日本的廣告業前輩波岡寬見面詳談,他也有感於日本現代年輕人的氣質不佳與素養低落,七十歲開始集結資源,推動幼兒的「身美教育」,讓三至六歲的小朋友從小了解漢字與日本文化之美。(我曾為這件事寫了一篇專欄,詳見我的部落格)
就像稻盛或波岡,日本的企業家在面對日本人的品質低落所發心從事的努力很令人敬佩動容。台灣人最近幾年也生活在腥羶色充斥、心靈荒蕪、被貪、嗔、 癡占據、往下沉淪的世界,不免令人擔憂台灣未來的競爭力,甚至是生存力。在許多台灣同胞的品質與靈魂出了問題之際,這本書來的是時候。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及企業家,在追求成長與擴張之餘,傳達給其員工及社會大眾的的訊息與精神是什麼?
或許有人說台灣面臨的險惡環境,求生存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奢談這些道理,但我認為即使我們贏得了全世界的這個市場,那個市場,但卻失去了人心的基本品質,這樣的榮景也不會長久。只顧「拼」、「贏」,其他的事情再說,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樣的思想與態度都不是任何一個國族安身立命之道。我之所以覺得沉重,是這些空谷足音有多少人聽得進去?日本人過去的這些美德也在經濟成功後失守,我們要花多少力氣才能挽回固有的善心與美德,而這些美德的維持要如何才能不墜,是很大的課題與共業。
另一方面,台灣的可愛之處是我們從來不缺不是為了錢而做事的人,台灣的人文氣息或文化底蘊,若還有一些基礎讓我們揮霍、領先今日的大陸,都是這些人的功勞。稻盛是在「鑽石與和尚」兩個世界都試煉過的人,他對國家與企業組織精神所作的反省,循循善誘的叮嚀,應該更有說服力及感染力,希望這本書能激起一些靈魂的迴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