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02/14 - [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台灣IBM去年慶祝在台成立50周年,大家可知道50年前IBM第一部「電腦」是賣給誰嗎?1956年是什麼年代?政大商學院隔年才成立,1 955年東海大學招收第一屆新生,台視1962年才成立,台灣當年的國民所得是新台幣3296元,提起這些歷史往事是要讓大家想像一下,當年的社會情境。

  台灣目前的30大企業,只有中油、中華電信、中華郵政等公營公司當時已在營運,民間企業只有大同、台塑存在。在那個連西方社會「資訊時代」都尚未被定義之際,台灣有誰需要用到「電腦」?IBM用牛車將那部「大型計算機」運到台糖,已成為台灣資訊科技史上珍貴的鏡頭。糖是當時出口的大宗(占總出口的76%),也是台灣外匯主要的來源,台糖在當年當然是重要的企業。可是,為什麼不是台電、中油更需要用IBM的首部電腦呢?

  我在教授的「科技與人文社會」課程中,曾討論到「石油世紀」,從150年前石油被開採來做燈油,經過3、40年的時間,來到洛克菲勒「標準石油」統一天下,以創新的托拉斯模式將開採、煉油、到銷售,整合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依哈佛企業史教授錢德勒的說法,標準石油實現了經濟學理中的「規模經濟」。但這項組織創新,卻也引起司法部祭出反托拉斯法,以對抗這個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大怪物。

  後來,在各種動力引擎的競爭之下,汽油成為汽車燃料,已是20世紀初的事了。在這樣漫長的史詩(實)裡,可以讓同學瞭解產業「形成」的歷程其實錯綜複雜,在關鍵時刻剛好有創業精神的人浮現而創造了時代。

  比較近期的個人電腦歷史,則是30年前從矽谷啟動的一個意外,由一群想向同儕炫耀寫程式及運算能力的嬉皮科技人,在互相分享中激盪出來的新興事業。除了目前的檯面上的人物以外,其實還有一大群對這風潮有貢獻但從未賺到錢的人(一將功成萬骨枯)。

  再者,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熱潮興起之際,為何被稱為「資訊高速公路」,而非更直接的「蛛網」?這是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相當有前瞻性地用了艾森豪任內投資在「洲際高速公路網」的譬喻。當年,這項基礎建設對美國貨暢其流帶來一波長期的繁榮,因此能得到官方及民間的認同與支持,領先他國大力投資網際網路的建設與應用。

  至於第一次www被提出來其實是1920年RCA公司的logo World Wide Wireless。廣播事業萌芽之際的1921年,全美只有5個電台,1922年暴增到575個電台,崛起速度之快速,並不亞於網際網路。相隔75年的兩個www事業有多少異同之處,廣播事業的發展,需要有廣播發射電台、轉播站等基礎建設,需要有聽眾與接收器具(收音機),也需要有精彩的廣播節目及廣告贊助商。和網際網路需要基礎建設、終端器具、內容提供者、廣告商,不是似曾相識嗎?比較起來,廣播事業比網際網路對當時的人類更是前所未有、更大的挑戰。

  汽車產業的興起,通常大家只想到福特T model汽車的生產方式,但整個汽車業起飛是需要經過馬路讓出「車」道、新公路、車庫、停車場的建設、廣設的加油站供給燃料,紅綠燈、平交道、駕駛執照等交通規則的訂定,以及後來的安全帶、氣囊及更多高速公路。這種種互補的資源亦是功不可沒。

  電動車、數位電視、智慧型紡織品的問世到普遍被接受,需要再多一點時間等待互補性資產的建置與到位。上述的舉例說明,一再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很多看似新的問題,其實歷史上人類早已有類似的經驗,太陽底下沒有太多的新鮮事,溫故可以知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