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肇東  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最近有一則新聞報導提到,全球每天有40個新的博物館開幕。博物館的原意是「學習的地方」(A Place to Learn)。早年博物館中的標本、化石都是11大小,是自然、生物、歷史的最佳教學場所。今天學習數位化、網路化後,「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資源要投入實體建築,也都需收集許多館藏,更需要策劃很多的展覽。

「到博物館學習」真的還有這麼多「需求」?近年來博物館在傳統的學習、靜態的展示之外,也逐漸往互動化、娛樂化演進來吸引觀眾。在體制內的學校、網路學習之外,「另類學習」的場域還會有什麼不一樣?可以帶來什麼不同的學習效果?

前些日子去了嘉義故宮南分院一趟,也有機會到台北南昌街「台博館南門園區」。兩者的規模、類型、旨趣都不相同,是「城鄉」很好的對比。南門園區是原台灣菸酒公賣局的樟腦油工廠,從五十年前我在唸建中開始,一直沒有注意這個基地;看其歷史才知最早建於1896年,即日本佔領後隔年就在南門城外蓋了這個工廠,來製造當時的重要經濟物資-樟腦油,同時兼製造鴉片來餵養台灣富裕的上癮者,對日本人是禁買、禁用的。

故宮南分院是在市郊大塊腹地上新蓋的建築,展廳有一定的規模,和日本位於福岡太宰府的「九州國立博物館」類似,建物的造型本身也是一個大展品。九州的在山上,需輾轉多階段電扶梯才能抵達,有登高至秘境的趣味;南分院在嘉南平原,離高鐵站很近,院館周邊還人工挖了一些人工湖水景,增加戶外攝影的景點。

因二者都地處偏僻,在地文化資源相對較少,即使加上局部國家館藏的借展運用,可能都不夠豐富,所以它們都以「亞洲文化」為主題,至於從什麼角度將亞洲文化整合到自己的脈絡裡,就有學問了。我記得九州以其地理位置相對日本其他城市,算和亞洲各地較早有較多互動,因此有許多故事可以發揮,有多元的脈絡可和亞洲文化的歷史做一些連結。南分院以「器物」為主題,帶入亞洲其他文化在同一領域的特色是另一種作法。

前陣子也才去過德里的印度國家博物館,幾年前在新加坡也參觀過它的國家博物館。一個有五千年歷史,另一個只有五十年,他們都各自展現出自己國家文化與歷史的特色。印度地大、人口複雜、歷史悠久,各時代留下的文物很多。不同時期的工藝技術、不同材質的文物、不同的宗教都有很多東西可以陳列展示,我們故宮的收藏固然豐富,但印度也是古文明之一,很多工藝的水平也有很高的水準,不容小覷。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建築空間座落在市中心,所規劃的觀賞動線可以讓你同時欣賞到建築設計的安排。新加坡以其食、衣、住、行、育、樂,在短短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做為常設展,有些可以延伸到長遠一點的歷史,包含隸屬在馬來西亞時代,早期小漁村(港)的歲月。因同為華人社會有不少共同的經驗,對展出器物(如人力車、賣米茶的扁擔、攤販)會有一些共感,但對不同世代的學子就要多一些想像了。

比較有趣的是在影視娛樂的展區,可看到早年星、港、台的一些華語電影海報,有一份學唱戲的師徒合約,簽署日期用的還是中華民國。林語堂早年曾短期在南洋理工大學擔任校長,聽說他批公文也用中華民國的年號,還遭當地左派批評。博物館透過文物呈現的線索,可以讓參觀的人從各自的經驗,去建構自己的歷史情境脈絡。

新加坡在經濟發展快速的同時,也不忘充實其文化、藝術、科技的內涵。在聖淘沙的「海事博物館」(The Maritime Experiential Museum)連接著很大的水族館,有一面很大的觀景玻璃牆,寬36米,高8.3米。海洋是其天賦的資源,雖然它的海事技術、工藝上並沒有太多的成就,但它善用了華人的歷史,並連結鄭和下西洋時曾在此停靠的事典,館內就有依照當年船隻原尺寸製作的船艙剖面,裡頭有當時從南亞甚至非洲運回來的珍奇動物模型,如長頸鹿等,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在金沙酒店旁也有一個新的「藝術科學博物館」(Art Science Museum),那次正在展出「藍海福建」(Fujians: The Blue Ocean Legacy),是新加坡福建會館和福建省福建同鄉會共同策劃。確實南洋的許多僑民是從福建出發到世界各地去打拼,他們並沒經過台灣;只是在大陸未開放之年代,自由地區的中國僑民(free china)都被視為是我們的僑務委員會在照顧。短暫而偶然的小歷史篇章,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後,海外僑民認祖歸宗,已逐步還原大歷史的洪流。

全球各大城市,如倫敦、巴黎、紐約都有其重要的鎮寶博物館、美術館,用來凸顯其文化內涵,讓其參訪者,不論是國民或觀光客,都能「欣賞」、「學習」到人類特殊或共同的經驗與知識。最近各國,尤其「大英博物館」數位化方面有更多突破性的進展,在網路上或現場配合VRAR方面都增加了很多新的嘗試,也達到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存」,延伸到讓線上、線下的參訪者體驗更加豐富。台灣博物館最近的創新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