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肇東  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在商管領域最重要的是「市場」。有市場一切商業活動才會形成,商業成果才會落實。我們尊崇的創新者多半是能在混沌中創造市場的人(market creator / market maker)。從很實體物資集散的市集(marketplace),到虛擬數位(無紙)的金融證券市場;從著作權的版權市場,到技術的交易市場。一個經理人應對其領域所在的市場或一般市場(食、衣、住、行、育、樂)之誕生、維持、衰退有所敏感性。我想談談個人相關「市場」的一些體驗與心得。

記得多年前,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為體驗「市場機制」,自身到市場去賣柑橘,「體會」價格、供給、需求等概念。學經濟、管理的人對「生活中的市場」,應該會有興趣,即使不自己下去演練賣方,從買方角度,和賣方互動、詢價、討價等,也是經常「活生生地」在公司、家庭的採買中發生。「市場」對不同的人在生命、生活、生計的層次都有不同的意義。

從商家的生計來說,全世界大小「美食城鎮」都有一個或數個「有名」的市場(含批發及零售),像東京的「築地」、京都的「錦市場」、金澤的近江市場、巴塞隆納的聖保羅市集、台北的東門市場及環南市場、濱江街的上引水產。過去傳統市場還有「現殺」的活體雞、魚等;但為了衛生考量,已很多年不准許現宰。其實目前還有些魚販、雞販願意在現場提供處理內臟、頭尾等的服務,讓消費者方便回家直接烹煮料理。有很多笑話在譏諷都會區的小孩,沒見過會走路的雞、豬,他們認識的禽畜都是躺在超市被處理過的樣子。

很多人即使沒有急切的購買需求,也會去逛市場,看看依不同節氣是否有新鮮的東西上市。逛市場會有趣,基本上要有一定的規模,販賣的東西要多元,不同顏色、不同質感,能吸引、觸動你的味覺與視覺,忍不住要多拍幾張照片。隨著市區的遷移、超市的興起,傳統市場逐漸沒落;但在郊區,最近去過內湖、木柵等傳統市場的規模都還很大,魚、豬肉販都有十多攤,蔬菜、水果攤商也都超過二十攤,貨品種類多、選擇也多。

傳統市場和超市最大的差別是「生機盎然」。日文對活蹦亂跳、充滿生命活力有個「生き生き」的說法。新鮮的食物不論是蔬菜的顏色光澤、五穀類的飽滿脆實、魚肉的生嫩彈性。超市冰冷的冷藏、冷凍櫃位或陳列架,也力求能表現出食材新鮮的形貌;傳統市場則每一攤的主人都有機會和你寒暄幾句,今日特殊的食材,或了解你的需求而為你挑選,比較有溫度、有人情味,久了也有買賣之外的連結和情誼。

再從個人的生活經驗聊起,1991年在牛津那半年多,常會去市中心的傳統市場。當然當地也有超市,尤其在郊區有二家剛開幕的超大超級市場(mega store),光是結帳口就有50個,且在週五黃昏人多時會全數啟動服務;但牛津的傳統市場對我來說別有異國風味、印象鮮明,至今記憶猶新。

在一個大街廓屋頂下,有許多巷弄混雜一些小的飲食店,印象最深刻是,在眾多禽畜產中竟也有賣兔肉的,將身體剝了皮的肉身連頭掛在天花板上。當時住家隔壁是位日籍太太,告訴我們每週四在傳統市場會有北海來的鮭魚販售,因夠新鮮,可做成生魚片吃。我們請魚販將魚去頭尾、魚身片成兩邊、也去骨,並為此特別買了一支專切生魚片的刀,將魚身切來沾芥末醬油。一般英國人只會將魚身片成可以煎、烤、煮、炸的型態,魚的頭尾及骨頭皆不食用,我們包回家煮成味增湯喝,很能在寂寞的異鄉解解鄉愁。

在牛津租的是含家具的雙拼排屋,二層樓、有四房;但冰箱很小,比一般旅館附設的稍大些而已。不像在美國一週上一次超市,採購一週的食材份量,全塞進冰箱;在此每週會分二、三次採買才放得下,反而比較新鮮,也構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市場構型。

再回到台北場景。半年多來,家裡附近多了一個「希望廣場農民市集」,這原是農委會在2001年專門為九二一大地震重建區成立的農特產品展售會場,由不同產地的農民輪流抽籤,固定在每週六、日來此進行展售,有蔬菜、水果、咖啡、茶葉,還有少數冷凍的魚、雞等,非常熱鬧。比較有趣的是,到現場來販賣的有些是達人,他們可以對自己產品的種植、品質和你聊得很深,增長很多關於土地及食品的知識。同類食品,不同攤商的定價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以便宜取勝,也有為其品質堅持高價的,他們應該也知道彼此的品質與價格,這就是我所謂活生生的「市場」,也逐漸成為我們週末接地氣、貼近生活的例行活動。

上述提到各國的著名市場都還維持相當的規模,一個社會能維持富有生機、商機的生鮮市場,也反映了當地多元的需求,吸引了充沛的供給。我們除了努力工作、拼命將產品外銷,也可以多注意「在地產銷」,為進入小康後的社會「創造」適合我們生活情調,以及能豐富我們生活內涵及品味的展售空間。這些在地真實的產銷也會吸引觀光客的注意,讓台灣真正從「生產大國」升級到「生活大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