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一個現代化城市或未來智慧城市,強調的是善用網路、能源、交通、電信等各種科技,促進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等運作系統(operation system)順暢運轉。當然一個宜居(livable)或創意城市,需要的不是只由這些硬實力、人為資本(man-made capital);還有它天生的好山好水、自然秉賦(Natural Capital)其居民的學養、從事的工作類型組成之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如: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信任關係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北捷事件就會減分。

但一個城市要有溫度,居民有主觀的幸福感,或外地來的人也會很自在,「文化」這個相對無形的因素,就可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文化在一個城市裡的價值會怎麼呈現?要怎麼捕捉呢?

三、四年前政大創新與創造力中心在提文創產業發展計劃時,有位評審問我要講文創發展,那民眾文化素養的提升,是否也是績效指標之一?這個問題我經常反芻至今。一般講產業發展,通常比較從價值鏈的創作端、供應端著手。較少會想到需求端,這和過去我們經濟發展都靠外銷,離真正的使用者與消費者很遠,因此概念相對模糊、薄弱。

這也是我們從過去成功的輕工業到科技業,都不容易做出品牌的主因,我們建構品牌的執行能耐及經驗都有不足的地方。過去不論研發、生產基地都只顧外銷,和周邊鄰近的人社區或土地的脈絡極少關連。

而發展文創產業的情境非常不同,它必須和人、當地社區、文化社會的脈絡息息相關。因此其發展思維應有別於過去的其他產業的經驗,這也是很多文化界人士擔憂的,若經濟部或文創司,只重「產值、投報率」等指標,會失去了文化創意的本體與內容,這個提醒絕對重要。就像最近李宗盛的一個談話「文創的重點在感動,不在產值」,但我認為他只對了一半。

既然要講「產業」,文創有「十五加一」個行業,從表演藝術、音樂、電影、設計、流行時尚、手工藝。這些行業本來都有一定的「產值」,能帶動文創工作者從生產、流通、到消費整個價值鏈的就業,而不是只停留在較狹義的「藝術市場」或「內容」創作端。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徐重仁的文章〈創造讓人感動的文創產業〉,應是對李宗盛的一種回應,亦即營利事業「也」可運用創意做出很多「感動人」的事情。

關於文創產業的指標與價值,不只是台灣的問題,也是全球的問題。推動創意經濟較早的澳洲、英國在這方面的論述都不遺餘力。2012年「世界城市文化論壇」(World City Culture Forum)在倫敦成立,目前有27個城市參加。他們試著從投入、歷程、產出的角度探討「城市文化」的表現。台北市、新北市還有許多城市都曾做過「文化指標」的調查,如城市內圖書館的藏書、劇院、美術館等存量,每人每年借多少本書、看幾場電影、音樂會等流量。

但似乎很少人在意與引用這些數據,可能這些還不足以真正表達一個城市的「文化活力」。倫敦、巴黎、柏林、紐約、京都之所以吸引人,文化一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像倫敦市文化局長賈絲汀˙賽門斯在台北的一場「城市論壇」中就提到,倫敦吸引的觀光客中有80%是因其文化而來,倫敦是博物館、表演藝術、戲劇、音樂、設計、時尚、電影、廣告的中心,千禧年前後也增添了一些紀念性的地景。

2012年舉辦的倫敦奧運有機會讓其整頓東區,並創造了一個新的科技聚落(tech city)。同年推動的文化奧運(Cultural Olympiad)得到更多元的參與,使已開發國家城市的納稅人,看得見這項活動對城市的價值,也使得最早提出創意產業的英國,又邁向另一個里程碑,持續領先。

賈絲汀局長更提到倫敦打算增加一個文創的主軸,就是「世界男裝中心」(Home of menswear)。巴黎、米蘭、東京都以女裝為主,義大利男裝可能還有一些抗衡的機會,不過如果倫敦卯足全力來打造,我覺得還蠻有可能性的。因英國從披頭四到貝克漢、從二位皇孫到哈利波特、中土的魔戒、福爾摩斯到詹姆斯龐德等,英國不缺男性偶像,及男裝多元個性的表現。從紡織業啟動工業革命的英國,更是不缺各項織品布料的技藝,因此男裝中心似乎是個很自然的策略選擇。

一般城市的文化靠歷史建築、收集文物的展館來展現,如倫敦有大英博物館和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巴黎有羅浮宮、紐約有大都會,京都也有很多歷史建築。但傳統的歷史建築也需「與時俱進」,加入創新的元素,如貝聿銘的羅浮宮金字塔,擴大了流量。由車站改建的奧塞美術館,京都車站與旅館、百貨及市民廣場共構,都是以嶄新創意融合傳統與現代。

倫敦在舊市區及泰晤士河兩岸,刻意維持一定的天際線高度,凝結空間與時間的意象,新開發的高層建築盡量往東及出海口去進行。一個城市在文化保存與積累的同時,也需適時增添新的文化硬體建設,但更需能形塑新興的概念與產業,如創意、設計、科技、男裝等,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活絡城市新生命。2020東京奧運能超越倫敦,為東京帶來什麼更新的價值嗎?

最近高雄的氣爆事件,反映了都市營運基礎建設中,看不見的管線與生命及居住安全的攸關性。也看到處理危機時,該城市政府、企業、民間的「文化」如何面對此一共業。也讓我們能再一次省思城市的軟硬建設中,「文化」所扮演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