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溫肇東教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二十年的學術單位能「做」什麼?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於1994年成立,當時台積電才成立七年,規模還很小,華碩、明碁剛創立,而HTCPChome、聯發科尚未出現,沒有多少人了解什麼是「科技管理」。在沒有海圖的情況下,負責籌設的吳思華找了四位有理工背景,唸過MBA、再唸管理博士的同仁勇敢地出航了。

在組織發展上,1998年成立博士班及企家班,2000年成立碩士後乙組,和陽明大學合辦「生物技術管理學程」。EMBA 2001年起設科管組,創新風格鮮明的學員有別於其他組,隨後拓展到和資管系共同經營「文科資創組」;跨界、跨領域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禁忌。累積校友已達1,300位以上。

我們試著走了一條和傳統「企業管理」不一樣的旅程,也有別於其他「科技管理」(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MOT)環繞在技術管理及研發管理,我們叫TIMTechnolo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強調「創新」的面向,加上高科技事業的經營,因其「產、銷、人、發、財」的情境與傳統不同,從業人員教育程度高,產品生命週期短、產品知識含量也高。

我們核心課程中的「智慧財產權法及管理」,至今在「企業管理」的課程中連選修都排不進去,好像做生意、經營事業,這不是必要的。近年台科大、北科大才跟進設立「專利研究所」、「智慧財產專業學院」。其次,我們必修課要上「科技與人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 Society, STS),因科技進步太快,許多科技、發明與創新,耗費了很多資源,其成果對生活、社會、能源、生態帶來很大的衝擊,且其成果並不是很均等地擴散到不同族群或地理分布。

過去商管科系研究的對象是企業層次、且以有一定規模的公司為主,才會有功能管理專業分工的部門。我們則從個人創造力、團隊共創、新創事業,到產業、園區、國家科技法令、政策的發展,對於各種新科技、新產業浮現的新事物我們都有興趣。如1998年「科技基本法」的通過,當中有我們的努力;歷屆「全國科技會議」主題的設定及議題的擬稿都有我們的影子。我們打交道最多的單位不是一般系所面對的國科會與教育部,而是經濟部技術處、工研院。我們執行過技術處幾個有關智財、創新,少數非科技領域的「學界科專」前瞻計畫。

2001年第二任所長劉江彬籌設成立(spin-off)「智慧財產研究所」,兩所的課程相互支援,也各闖出一片天,兩所的校友會「崇智協會」從一開始就一起活動。因應「科技基本法」之後的我們也承辦了技術處「跨領域人才培訓計畫」(MMOT),在國內外進行智慧財產、技術移轉與投資評估的培訓,連辦了14年。劉老師也成立了「技術經理人協會」,將1,000多位學員組織起來。

二十年來我們相信學習除了「書中學」,還需要「做中學」、「遊中學」,從現場、田野中親臨親習,從與不同利害關係人互動,用身體學習,和各種理論與模型相互呼應。從1995-1999連續五年,所上師生在暑假一起到歐洲的創新機構、科技公司、科學園區參訪,出發前定好主題,先收集資料,準備探討議題,在參訪中盡力發問,觀察了解該國的社會政經脈絡,在回國後舉辦成果發表會,請專家來評論,已成為境外教學的典範。

師生在這過程中的朝夕相處及互動,所產生的革命感情成為所上團隊共識較高的合作文化。從歐洲帶會來新的概念,有別於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美國,如國家創新系統、知識經濟、智慧園區、人文、環保、能源關懷,都成為後來政府相關創新政策的參考,也曾受經濟部委託規劃「創意生活產業」及「商業發展研究院」。

2000年後,海外創新之旅轉往美西、美東、大陸、日本及韓國,這樣的傳統培養了所上全球化的視野。同學們因此積極爭取交換的機會,每年約有1/3的同學出去交換半年到一年,大家透過網路分享其心得,任何時間都有同學在世界各地學習,我們自稱為「日不落所」。在熟悉國外的科技事業及政策機構外,從2007年開始,我們也回頭啟動台灣創新之旅,認識本地的企業、產業、研究機構和各種園區。

早期大家都會問什麼是「科技管理」,我們透過市面上管理及科普的書籍來回應,從1996年起,每年邀請學者、專家來挑選「科管百大好書」,讓我們不要漏掉科管創新的重要發展,這個科管百大的選書標籤也成為一種出版社用來促銷的認證。

經過這些不同創新途徑及氛圍所訓練出來的學生會有什麼不同呢?我們有同學到IBMIntel、微軟、NOKIASONYSamsung等科技公司;也有到花旗、高盛、中華開發等金融機構;但有更多同學按原先規劃到明碁、華碩、緯創、研華、HTC、晨星、台哥大等本土企業去當產品經理(PM),負責協調研發、製造與行銷;表現優異的也有在德國萊茵、DHL做到總經理。基本上科智所同學們不怕進到小公司、新創公司,如華創、生技公司、設計公司,平均一屆有20%的同學,目前在創業中。多元的出路反映出他們多元的背景及興趣,而其中共同的DNA則是面對不確定與模糊、勇於挑戰的變革關鍵人物(changing agent)。

        科智所「學習、合作、創新」的所訓,經過師生二十年的實踐,累積了目前的成果,但影響力的質量都還有限,創新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