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橋大學是日本知名的商學院,由一橋創新研究中心編輯的HBR《一橋商業評論》(Hitotsubashi Business Review),在日本是商管方面很有代表性的期刊,引領最創新的管理思潮,就像另一本HBR《哈佛商業評論》在美國的地位。比較可惜的是,《一橋商業評論》因是以日文出版,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不如哈佛。

為何自詡為「日本經營學總集結」的《一橋商業評論》季刊是日本商管很有影響力的期刊?它一年出四期,每期都有一個前瞻性、掌握時代脈動的封面議題,然後根據這個議題去邀稿,都能邀到各領域頂尖的學者來貢獻內容,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來談論基本的管理理論。

以過去的四期為例,主題分別是〈日本「造物」的底力〉、〈跨國界的M&A〉、〈管理經濟學的最前線〉,以及〈從地域創造未來的管理〉。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還有2012年春季號,福島事件後的一年,他們的主題是日本要如何走向無核,從務實經營的管理層面來討論,管理學界應對國家、社會重大議題貢獻意見。2011年有「印度市場戰略」,2010年有「酷日本的檢驗」、「綠色創新」,2009年有「社會創新」、「改變世界標準的競爭」;還有在2004年「科技管理(MOT)熱」也是即時的討論,2010年也重新探討「科技管理的價值創造」;另在2007年也有一期是討論日本產業如何「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

為何他們每每能引領潮流,率先討論重要的議題?主要是他們的編輯是由一群創新學者組成,目前的總編輯米倉誠一郎也是「一橋創新研究中心」的主任。編輯委員中有一半是一橋創新研究中心的教授,另一半為國內外其他大學的教授。一橋創新研究中心是1997年由一橋大學知名教授,也是「知識管理」、「創新管理」的大師,野中裕次郎發起成立。這個中心人不多,但已是世界上創新研究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宗旨是「創新的社會歷程」(The Social Process of Innovation),因一橋和政大一樣沒有工學院,是以社會科學、法、商為主(原一橋商科大學)。創新的歷程舉凡創新如何在社會(組織)中產生、發展、擴散、採用,都是他們研究的範圍。

野中教授的《創新求勝》(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是科管創新的重要教科書之一,他曾受邀到柏克萊講學,經濟學人稱他為「知識先生」(Mr. Knowledge),他對日本企業的田野現場很熟,也常受邀到國際去演講。一橋創新中心的研究員都有國際的歷練,多位在MIT、哈佛拿到學位或做過研究,像社長米倉誠一郎就師承哈佛企業史權威錢德勒(Alfred D. Chandler, Jr.),執行編輯青島矢一則是MITPhD.。此一中心還經常有國際學者進駐,擔任或長或短的研究與教學的任務,他們志將此中心朝頂尖「卓越中心」(COECenter of Excellence)去經營。我請教過他們如何定義一個卓越研究中心,青島的回答是,這個中心辦的創新學術活動,一流的學者會不會來參加;這個中心有一獨特的資料庫(含個案集)、或期刊,是同領域的學者所認同;另外,是否為國際學者有意願駐足或駐點的地方。

在這個脈絡下,《一橋商業評論》是一個相當有利的載體,他們可以企劃、主張新的議題(agenda setting),哪些觀念或實務是日本社會或商管世界需要的,主動出擊,而不像一般期刊,被動接受稿件。他們也接受外稿,每期最多一篇,但也不一定每期都有。除了封面議題外,每期有一個深度的個案(Business Case),從2000年的日亞化學、SONY,到2012年的味之素、日立半導體,幾乎涵蓋日本重要的創新案例。有些公司因有不同技術或產品的開發被撰寫成好幾個個案,產業範圍也跨及服務業、零售業、及非企業,如崛川高中,還有印度教育、及中國家電的個案。累積已超過100個個案,有部分也做成錄影帶,包括CEO的訪談,或相關技術都被充分補充。另每期也會有一篇配合當期主題的米倉社長和經營者的對談,最近是NEC聯想的董事長、印度在日本的顧問公司總經理、戴森(Dyson)的首席工程師,CEO的類型比台灣多元寬廣。

《一橋商業評論》由東洋經濟新報社代為發行,每本定價2,000¥,在經管方面的雜誌算是高價的,訂二年有75折優惠,學生65折,發行數在5,000-10,000本;一橋就專注於內容及主題企業的研究。一本有份量,可帶領日本或台灣管理思潮與經營新知的刊物,絕對不是SSCITSSCI的規範下能成就的。

《哈佛商業評論》與《一橋商業評論》的影響夠大,但它們都不是典型的學術期刊。台灣現在仍缺這樣一本能引領管理新觀念的學術期刊,且是由學者企劃編輯(不是記者)。台灣的市場較小,學者可能沒有誘因去執行這樣的任務,那在華人圈呢?台灣在和國際接軌領先的經驗與產業現場的優勢逐漸在消逝中,在華人經營管理乃至創新的話語權能由我們自己掌握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