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月在印度十一天「德里―捷布―阿格拉金三角」之旅,讓我第一次「見」識到印度「文化」的深度。
印度社會貧富、城鄉市場的差距之大,及各種現象並存(牛在「高速公路」上走),可能在其他地方都是不可思議(incredible)的事。
讓我反省到台灣歷史文化的相對淺短,社會現象相對的簡單一致,這是幸福,還是侷限。
年輕人若有機會交流,應可以早一點去接受這個文化差異的洗禮,擴大自己的世界觀,比較不會常常「以台北看天下」。
更何況我們不應忽視這個新興經濟體,及印度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

大家都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大陸經濟持續高度成長,除了中國製造的消費品充斥全球市場,
大陸人民所得逐漸提高,中國市場也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點。中國在各項產品的全球市佔率逐漸躍居重要地位,
如:行動通訊、汽車、各種奢侈品。大陸移民至海外的僑民也逐漸增多,但尚未在各僑居地發揮其政經影響力。
除了傳統的華僑,在東南亞已融入其經濟體。

印度一樣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也是歷史文化的古國,其經濟發展比大陸來說還是相對落後。
但也因其國家長期以來發展較緩慢,國內機會較少,其海外移民(包括自願及非自願)的歷史較久遠,
更是遍布全世界。在大英國協的國家都可看到顯著的印度族群,據估計印度的海外人口超過3000萬,
僅次於華僑,以人口來說,可排列世界第40大國。

一般刻板的印象,在英國的報攤、小雜貨店多為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開設:在香港、新加坡飯店的門房也多由印度人擔任。
但印度人在海外的表現,已逐漸成為被尊敬的社群。印度人很聰明,在海外透過教育與技能提升自身的社經地位。
從我1970年代在美國求學就有印籍的教授,同學中成績最好的也都是印度人。
以美國為例,38%的醫生是印度人,36%的NASA工程師也是印度人,美國的科學家中有12%是印度人,
更不用說全球性電腦公司,如微軟、Yahoo、google裡都有不少印度員工的骨幹,若將這些人抽離美國,後果不堪設想。

歐美各國大專院校中的印度教授絕不容忽視,以商學院為例,哈佛、西北、芝加哥、密西根都有印度人成為大師級的教授。
在美國50%的經濟型旅館及37%的各型旅館都為印度人擁有,目前有二位美國州長及若干議員也是印度出身,
美國之外,其他各國國會,如英國、加拿大、南非、德國都有印度的議員。有些國家的國民中,
印度人還是主要的成員,如模里西斯、斐濟等。

印度也出過很多影響世界的思想家,從古代的佛陀、泰戈爾、甘地到當代的普哈拉及生活藝術古魯吉等。
在多國企業中,從Adobe、CISCO、PEPSI、MasterCard的執行長都是印度人,他們在西方企業界中的成就應是超過華人,雖
然他們也會抱怨天花板效應,以他們的實力還可以更上一層樓。但印度人在其本國軟體業的外包業務也很有成就,
且能自創品牌,如:WIPRO、Infosys,在業界絕不輸給我們在硬體品牌的宏碁、華碩等。

大陸人物在海外舞台上要嶄露頭角,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台灣人也很努力,但相對來說,很難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台灣人對世界的理解和觀點有其相對的侷限性,印度人國家太大、太窮(少數太富,世界最富有的十人當中,有半數是印度人),
很多人不得不往海外發展,且原本就是英語系國家(雖然其英語發音較難理解),他們掌握了一些優質的工作。
在已發展國家的世界裡,印度人競逐高階地位的不惶多讓。我們太把目光看在自己華人圈圈,或美、日、歐等世界,
對這個離我們不近不遠的次大陸(六小時前後的飛行距離),相當不熟悉。
其實印度可能是在猶太人之外,真正掌握世界重要脈動不可忽略的一個民族,也是我們想要推動「優質平價」產品的潛在基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