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現誌 2011.06月號
印度片「三個傻瓜」,我去了戲院三次才看到,前兩次分別早20分鐘及30分鐘前到場都客滿了,第三次早一個小時到只買到第一排的位置,不過還是值得。它是以印度頂尖工學院的大學教育為背景,由三位不同個性、同寢室同學藍丘、法罕、拉加在工學院的學習生活、找尋工作、職志、與畢業後的發展串起來的故事。
對同樣在大學教書的我們,特別有些感想。印度是金磚四國之一,近來經濟成長快速,力道不輸大陸,尤其他們的軟體產業在新興國家中一枝獨秀。電影中影射的「印度科技學院」所代表的高等教育,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理工人才,造就了印度的軟體奇蹟,及印裔工程師在矽谷創業很重要的搖籃。對這樣一個快速崛起的關鍵歷程與人才,外部世界瞭解的並不多。編劇與導演很精要且傳神地填補了這個空白,雖然免不了戲劇化誇張的成份,讓觀眾整場有不斷的笑點與哭點,充分達到娛樂的效果,但同時也帶給觀眾許多的省思與啟發。
首先是學院的「高傲」與教育方法的「盲點」,我們在新加坡「小孩不笨」系列也看過類似的影片,但背景是小學。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國於70年代有針對哈佛法學院競逐文憑的「平步青雲(The Paper Chase)」或討論高等學府內性別與階級歧視的「金法尤物(Legally Blonde)」。頂尖人才匯集之處、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同學之間的競爭、學長學弟之間的傳承與下馬威,本來就都是很好的電影素材,但台灣似乎只有在小學或軍隊拍過電影,沒有人想向「高等教育」挑戰或開玩笑。
印度的人口多,要競爭到頂尖的學府很不容易,(像片中院長自己的小孩申請三次都沒通過),但進來後的實質教育內涵如何?真的對他們有啟發嗎?這一群優秀的學生不管到哪兒、經歷過什麼都一樣厲害,是否有學校以學生為貴,或學校「消費」學生多於給他們栽培的現象?雖然能進入最高殿堂,但也有很多學生適應不良,或在志趣上不合(如片中的三位主角及自殺那位同學),但學校與教授是以什麼態度在處理這些不適應的問題(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境界離現實有多遠?)。
即使在頂尖的校園,傳統的威權也會帶來的教育偏差,在片中經常可讓觀眾會心微笑,甚至捧腹大笑。影片中還探討了各種更普遍的教育問題,大自學生對自己志向的選擇,不同學生類型的出路,工程師教育訓練在紙筆的抽象推理和動手實驗實做之間如何平衡,片中很誇張地用遠距指導接生小孩的段落(像馬蓋先急中生智,應用物理、化學、電學的原理)來凸顯這個問題;小到遲交作業、考試、作弊、上課的問答,透過各種橋段來呈現校園生活,十分俐落與順暢,傳統寶萊塢的歌舞場也被包裹在裡頭。
最令人感動的是同學之間的情誼與義理的堅定(死忠兼換帖),不受外力或體制的動搖。核心的議題還是在環繞在何謂〝成功〞?從體制內的好學生,第二名畢業查爾圖,十年後在矽谷功成名就,回來挑戰平時吊兒郎噹,畢業時卻獲得第一名的主角藍丘。結果藍丘隨心所至,在世外桃源實踐他的真實教學法,且有多項發明專利,但卻淡薄名利。人生要追求的是什麼?
最後一段在尋找藍丘的桃花源路上,置入行銷印度高山公路的美景、還有大學校園及醫院等科技化的設施,讓你對印度的印象和「貧民百萬富翁」所呈現的完全不一樣。如何說一個可以感動世人的故事,「海角七號」或「父後七日」當然也有「地方庶民」細緻精彩的描述,但似乎只考慮自己想說的角度,較沒有「非台灣人」是否能接受的觀點,因此走不太出台灣。國家的形象可藉著敘述故事,不著痕跡地行銷出去,韓國做到,印度也做到了,台灣什麼時候才能呢?
- May 19 Thu 2011 16:40
三個傻瓜的啟發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