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付得起的健康照護

 

        人類壽命延長,人口不斷地增加,生老病死都離不開醫院,健康照護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但美國的問題又最為特殊,美國的健康照護占GDP16%,在全世界來說是一個奇葩,其他先進國家多只在10%左右。以我實際在美國和英國居住過(生病過)的經驗,美國的醫療服務成本並沒有表現在他的品質上。雖然各國的健康照護體系都有財政上的問題(包括台灣),但沒有一個國家需要花這麼多錢,且還不是全民受惠(5000萬人無健保或保險不足),受惠者獲得的品質也不一定較高,到底什麼地方出了「毛病」。

 

        健康(醫療)照護體系是一個包含醫藥、技術、檢驗、診斷、處方、手術、復健、保險福利、公共衛生、病人親屬等面向。從很專業的軟硬體技術研發到行政管理系統的維運、如病歷資訊的管理到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從人道關懷到健保給付、誤醫糾紛等社會、法律、人文及政策的層面,是一個非常錯綜複雜的體系。誰才能對這涉及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龐然大物來進行「診斷」、開「處方」?醫學界或醫院管理領域或許當局者迷,若它們能解決這問題,就不會變成今天的狀態。

 

        因此管理學界的大師也都想對這問題能有些貢獻(旁觀者清?)麥可波特在2006年曾寫了一本「重新定義醫療照護」的書,後續也在相關期刊和不同的學者合作發表過許多文章、或診斷、或開處方。去年還在哈佛管理評論寫過「如何解決健康照護的成本危機(2011)」。本書作者,也是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在「創新的修煉」一書中(2004)即有專章討論健康照護產業,甚至早至2000年即在哈佛管理評論發表「破壞式創新能拯救健康照護嘛?

 

        在本書中,克里斯汀和兩位醫師作者對健康照護產業的處方,是以其一貫的破壞型創新來解決。首先是他們認為現在的技術有辦法以患者臨床狀況之根源(而非根據身體症狀),來進行明確診斷,發展出對每位患者都有預期成效的療法,並予標準化,即以精確醫學來降低成本。其次是經營模式的創新,綜合醫院和診所原本是來解決三種性質不同的任務,但目前的收費方式全混在一起,作者建議應將問題解決工作坊(以量計酬的診斷)、加值流程企業(以醫療處置產出)、增益式網絡(慢性病治療),三種經營模式分別處理。

 

        作者很用心地分別專章針對健康照護產業的各個利害關係人及主要環節,包括醫院、醫師、慢性病照護的經營模式,對健保的給付制度、製藥業、醫療器材的和診斷設備,還有產業人才、醫療教育的未來,還有相關規制(政策與法規)改革,進行診斷,並一一以破壞式創新開出處方。

 

        各國人民有適當的醫療照護應是基本人權,但健康照護不同於其他產業,並不是消費越多越好。國民的健康照護做得好,大家都健康,醫療需求就減少,對經濟的貢獻就少。也就是醫療照護花錢最多的國家,不表示他的國民健康最好,可能是最糟,這個矛盾或許是問題的根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