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1
當榮文兄邀請我為本書寫推薦序時,我馬上就答應了,因為作者希里格書中所講的內容有許多也是我這幾年在教學與研究的重點。我們擔任的角色也類似,教授創意、創業的課程,指導學生撰寫事業計劃書,在創業競賽中擔任業師與評審。但我必須承認,她的熱情與創意遠遠超越我曾作過的,在課程的設計及內容的安排上,尤其是給同學的多元創意啟發,能夠如此就地取材,即興的提點,雖然可能和她的背景及所處的環境在矽谷有關。
我認為本書最重要的主旨是,熱情不只是年青人的本錢,對一件事情專注付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對愛情、學問、事業卓越成功的發動機。年青人提早認識個人對人生「最終極的關懷」,認真做你所愛,然後讓它變得有價值;認真是一定要,但又要能跳出框框,才會讓你有洞察力,發揮見人所未見的創意。金融海嘯帶來的世代交替,使年青人要更早準備接棒,未來是屬於年青人的。
這本書源自作者想跟她的小孩分享,我和我的小孩比一般台灣的父子間算是有較多的溝通與分享,我也曾試著要傳遞一些我認為他在20歲前後應該知道的一些事,但我承認她所能提供的案例更為生活化,所點出的重點更為精準。
我對矽谷新興科技創業聖地的搖籃史坦福大學並不陌生,其實我今年才推薦了一位台灣電機系的博士後到史坦福的「醫療產品設計人才」培訓課程。科管所在2000年曾拜訪了史坦福的創業中心,2007年也拜訪了他們的Media X計畫。
政大科管所從創所第一年就邀請吳靜吉老師開設「創造力思考」的課,我時常和吳老師在檢討科管所的學生是否因此真的較有創意,後來我們發現誠如作者在第二章最後所說的:他們變得較有自信,能將周遭的問題轉化為機會。
史坦福不只是科技產業創業的搖籃,在「社會創新」方面,史坦福也是領先的學校之一,甚至已有學術期刊。「社會創新」所需的PDCO(People, Deal, Context, Opportunity)模式和營利事業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所創造的社會價值應比經濟價值大,其實在未來等待的人才也強調「意義勝於賺錢」。
在過去幾年內,雖然因時代基金會的關係和MIT的創業中心及MIT 100K創業競賽有較多的互動,不過回想起來和史坦福的互動也不少。記得由史坦福大學與德州奧斯丁大學等發起的REE (Roundtable of Entrepreurship Education) 在2003年曾到新加坡舉辦第一屆「亞洲創業教育圓桌會議」時,我也曾前往參加,記得當時就已聽過作者希里格有關STVP (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 Program) 的演講。
雖然史坦福處於高科技創業的聖地,但作者希里格書中所舉的例子並不完全是科技產業的創新,更多是一般的態度,創新個案從迴紋針到太陽馬戲團都有,因此本書除了可以給20歲前後大學生即早打開任督二脈,也適合所有在教授創意、創新與創業的老師,也適合不同年紀,想要創新與創業的人。
- Dec 28 Mon 2009 23:53
創業教育的莫札特《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推薦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