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8 資策會創新發現誌 溫肇東專欄

 

我有一次晚上在車上聽News98廣播時,「水果奶奶」趙自強所主持的兒童節目「9點強強滾」中,趙自強一連問了三個十歲前後的小朋友,「假設你已經是十年後20歲的人,你再回來跟現在的自己對話,你會想跟自己說什麼?」他們都愣了一陣子,才勉強擠出「我會告訴自己要好好唸書」之類的話。很顯然他們缺乏對時間座標的概念,而且對未來也沒有認真地思考過或是想像過。

 

想像未來  建構前瞻力

 

有人說過6年後最重要的十種工作,至今都還沒出現。有這麼嚴重嗎?回想一下6年前,2003Google還沒有上市,也沒有WiiFacebookYouTube這些早已在你我生活中一部分。6年後我們要處理的問題很可能是從來沒想過,用來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術也尚未出現。

台灣過去以代工為主,只要成本低、品質好、交期快就夠了,而我們的教育也培養了善於解題的工程師,但未來,甚至現在我們的代工製造已幾乎全移到大陸,我們必須再往更有附加價值的研發、創新與品牌發展,對未來的消費行為,使用情境要有更多的想像力。如果我們仍然沿襲過去的教育內容與方法,將無法培養出對應付未來更多的模糊與不確定,且需問對問題的下一代,因此有關未來的想像愈來愈重要,不論是小學生乃至大學生,他需要相關的知識、技能、態度,才能對未來有所前瞻力與適應力,倘若缺乏這方面的準備,台灣面對未來的變動將會捉襟見肘、驚惶失措。

六、七年前教育部推動的《創造力中程計畫》,影響了許多學校,動員遍及台灣甚至離島校園角落的力量,已種下了創造力的種籽;為了不讓這個動能消失,教育部已正式推動並列管「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

在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我們即推動未來想像的概念,並建議要列入未來的各級教育,我有幸擔任該部分的撰稿委員,在執筆過程中,整理了國外對「未來教育」的積極做法,如麻省理工學學院(MIT)在「寫作與人文研究」(Writing and Humanistic Studies)開設的「想像未來(Imagining the Future)」課程;英國的未來教育(future education)包括巴斯泉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以及資格鑑定及課程管理局(QCA)也開始正視未來想像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為永續的未來而教育(Educat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等。台灣在這方面若能加緊腳步,為時應不會太晚。

 

人文  將引領科技發展的方向

 

未來想像有下列幾個特性。在過去,人類的科技生活主要是技術導向,生活被科技推著跑,沒有好好思考這些新規格是否符合我們想要過的生活。因此,未來想像的第一特性是回歸人文層面,從人們的需要來描繪生活的內涵,需要什麼樣的科技,科學家和研發人員再以此為研發的方向。

第二,要導入更多前瞻性的思考,必須透過「全民參與想像」的過程,形塑大家渴望的未來,並且統籌政治、社會、宗教等面向,考量老人、成人與小孩的渴望,不只接軌數位落差,更要接軌智慧落差。例如,國家資源要投資在那些替代能源,若能透過產官學研全民各界的參與、想像與討論,而不是一小撮人純粹用科技或經濟單一面向來決定一切。

第三,未來想像不是點的突破,而是整個系統的創新。從iPodiTune系統平台才能撼動音樂產業、改變生活就是一個佳例,善於產品創新的SONY就錯過了機會,提醒了台灣要揚棄只做硬體設備的思維,應盡快走入系統化的思維規畫,才有能力作加值較大的服務。像數位電視或遠距照護產業誕生困難,就是因為設備廠商多數只做自己熟悉的那一塊,沒有與他人整合做出服務系統。

第四,想像未來需要更多圖像表達的能力,因此「說故事」能力將成為必要技能,把未來的事情愈說愈清楚,才有機會與人溝通討論,未來的輪廓才會更清晰,我們的決策及預算分配才會更有效率與效能。

第五,未來必須跨領域團隊合作,追求協同合作,和消費者積極對話。像國內電動車、電子書等各廠商多是希望各自做自己某一塊領域,或是消極靜觀其變,看看其他業者發展的情況明朗再決定加入。然而一個未來的世界不會等待我們,走向開放與合作,即早討論與思辯恐怕是一條必經之路,也是生存之道。(整理/許立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rdan Wen 的頭像
    Jordan Wen

    Jordan Wen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