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序創新3力策略性創新的致勝關鍵
        近幾年以創新為名的書多如牛毛,涵蓋範圍不外乎從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及創新策略等。讀了這麼多創新的書,了解這麼多的創新概念之後,台灣的產品、組織、策略「具體落實」了多少創新?大家都知道創新的重要性,但有沒有創新的事蹟成果,我認為還是組織文化與執行力的問題。

本書的價值即在具體說明如何維持既有事業卓越績效,同時也能創立幾近全新的創新事業,亦即突破克里斯汀生所說的「創新的兩難」,也是補充「創新者修煉」與「成長的賭局」,在辨識創新的機會、或通過「新事業紅綠燈」之後,如何「執行」的問題,如何克服新事業(new-Co)與原有核心(Core-Co)之間的緊張關係。

作者的論點基本上是根據大量的深度個案研究,他們稱之為公司的「創新史」,其中包括我們原先就比較熟知的案例,如3M、佳能、寶鹼、通用汽車,這類深入的創新案例也曾出過很多精采的專書,如打造天鷹、創意成真、創新才會贏等。本書中引用的主要幾個案例,康寧微陣列技術、紐約時報數位公司、孩之寶互動遊戲公司、凱普斯通懷特、及亞諾德半導體,都是過去較少見且有趣生動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的情境脈絡多是涉及「新經濟」,亦即身處非線性動態的技術與市場變化,在模糊不清的未來中號召與團結人員,說服大量資金的支持,並可從成功與失敗中不斷快速學習,重新組織以利用學習到的教訓,同時也需在在相對混亂中有效管理績效與期望。

這些情境脈絡,因為與過去不連續,模糊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沒有太多重複經驗的機會,需要進行很多作者所說的「策略性實驗」。傳統的「管理原則」較無用武之地,組織必須衍生出新的紀律與運作模式。這也是本書的核心,作者強調創新策略的執行,無法單靠少數才幹超級的倡導鬥士而成功的,必須形塑創新組織的DNA,採用新的人才、建立新的架構、制度與文化。作者認為策略性創新遭遇的限制和「管理技巧」的關連性較大,和「技術與創意」本身的關連性反而較少。

作者強調新事業要「忘記」三件事:一、核心事業的事業定義,二、核心事業所專長的經營模式,及三、核心事業的既有能力。忘記後,需要標榜新的可能性,建立起新的能力,提出新的事業模式(誰是我們的顧客?我們提供什麼價值?如何提供此價值?),甚至要有心理準備會損及核心事業的營收。在建立新能力時,仍可有效地借助核心事業的資產,如品牌、製造設備、資訊系統、顧客網路、供應商、網絡或通路,這些資產都是獨立的創新事業難以匹配的,本書提出了六項具體的「借助」策略。

接下來作者花了較多的篇幅來說明,為何經驗的學習不是件自然的行動?大膽、競爭或高要求如何阻礙學習?合理、激勵或勤勉如何阻礙學習大膽、競爭或高要求如何自碍學習?合理激勵或勉勵如付阻礙學習?利己主義、權力及影響力,如何天天作祟而流失學習機會?接著作者提出TFPTheory Focus Planning)規劃流程,指出創新事業預測背後的邏輯及理論,比預測本身重要,「質」的趨勢方向比「量」的精確來的重要,因此要保留更多的歷史資料;規劃流程循環的頻率會影響,檢討時學習的速度,「學習指標」比「財務指標」更能顯示計畫可行性,提早獲得偏離失敗或朝向成功的早期訊號。

值得提出的是「事業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和策略之間的差異,在90年代中期以前大家只談策略,為何網際網路興起之後,大家才開始談事業經營模式。基本上,過去策略所探討的情境脈絡是產業中的競爭,產業已存在,經營模式已確立,要處理的是幾個競爭對手在既有的遊戲規則中之較量。但網際網路來的時候,產業輪廓尚未明顯,價值的定義、價值的傳遞、及價值的捕獲仍然是模糊的。

因此「經營模式」,尤其是價值的捕獲,如何定價、向誰收錢、收到的錢如何分帳等,很少人講得清楚,因而創新事業無法做得起來。作者雖然對如何捕獲價值的著墨不多,但第九章根據TFP來找黃金,可補充對此一問題的回答。最後第十章的「十個法則」則是綜合前述的概念,並以亞諾德半導體為案例,帶領讀者操演一遍,是執行創新的具體的作法,也點出創新組織的DNA

經常有人在辯論策略與組織誰重要?本書則指出,策略創新需搭配組織的基因及執行力才會成功,亦即創新的成果屬於「知行合一」的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rdan 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